劳动力转移之路坎坷:农民工培训捉襟见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14:01 北京现代商报 | |||||||||
过去的1/4个世纪,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银行把这种贡献估计为16%,而中国经济学家的共识是21%。 如今,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显示,农民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正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上的绊脚石。
近日,在中国就业促进会与微软(中国)联合举办的“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专题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建议,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大幅增加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从“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举措。过去的25年,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随着城市化乃至整体劳动力市场供给形势的变化,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保持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3.8%。尽管规模不小,去年还是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蔡昉认为,“民工荒”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有限剩余”。打工收益将成为农民工流动的重要考虑,而农民工素质与其工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捉襟见肘 为了提高农民工素质,2003年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下称《规划》),规定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 但是,韩俊透露,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培训预算2.5亿元,还不足1%。《规划》虽然规定了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为止,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全部人数的28.2%,其中,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0.7%,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59.3%。 韩俊说,国家和企业都投入不足,农民工主要还是靠自己花钱培训,而他们有限的收入不可能支付昂贵的培训费用,这是当前农民工培训遇到的首要问题。多元化投入机制 韩俊表示,农民工是培训主体和直接受益人,从谁收益、谁投入的角度来讲,理应承担投入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只能依靠国家财政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把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东莞市劳动局副局长黄慧屏对记者说,政府不能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进行“包办”。“政府要做的是促进就业,对于没有就业的贫困人群,政府应该负责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走向工作。但对于已经实现就业的人员,还是应该以企业和个人的投入为主。”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黄慧屏曾经和企业联手进行农民工培训,把他们安排到企业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培训。这种“嵌入式”的培训,她认为是最有效的。 “多元化投入机制并不是要为政府、企业、个人都划定一个出资比例,而是交给市场去决定,只有三方都形成‘好的素质会有好的收益’的共识,农民工的培训问题才会好转。”蔡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