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美纺织品第四轮磋商 > 正文
 

中美纺织品谈判艰难中凸现希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2:23 第一财经日报

  张锐

  由于在原则问题上仍存在分歧,9月1日结束的中美纺织品第四轮磋商未能达成一致。商务部表态说,在本轮磋商中,双方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中美纺织品争端的办法,均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中美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磋商渠道的畅通,并通过外交渠道尽快商定下一轮磋商的时间和地点。

  虽然第四轮谈判也是以“择日再议”式的模糊措词画上了句号,但由此留给未来的希望并没有完全泯灭。

    大国力量的博弈拉锯式的争论

  从5月中旬美国对中国衬衫、裤子等

纺织品舞起“特保”大棒至今,中国已有7类纺织品遭遇到了美方纷至沓来的“设限”阻挡,而近乎残酷的“清关”和“封关”更让无数中国出口纺织品被无情地“冻结”在漫长的运输途中。玩火者必自焚。在一个全球经济交融但国家经济主权又各自独立的国际生态环境中,任何单边主义的行为都将遭到他国更加凌厉的报复与清算。出于“自保”这一最低端的理性与本能,率先挑起纺织品贸易事端的美国政府也不得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而回到了谈判席上。

  与中欧之间顺利达成协议不同,中美纺织品谈判已经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部分原则问题上仍存在实质性分歧”构成了影响谈判结果的重大羁绊。其中主要是基准期的确定。据了解,美方一直要以2004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作为“过去一年”的基准期。但是由于过去一年纺织品贸易尚处在配额限制下,中方坚持要求应取跨年度的一年期为基准期。中欧协议对基准期的确定就是从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3月31日。

  未来协议中配额的确定和所能涵盖的中方产品数量成为了双方直接争论的焦点。美方要求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增幅控制在7.5%以内。而且认定这一幅度不仅对美方已经对中国“设限”的纺织品有效,同时覆盖将来可能出口激增的产品。但中方则提出了希望出口增幅能够在15%以上的诉求,并对美方的“一揽子”协议持有异议。

  尽管中美之间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在各自的看法和分歧,但所幸的是双方已就协议的基本框架达成一致。舆论普遍认为,由于美方在先前的几轮谈判中几乎是“寸土未让”,而中方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谦让,因此,如果美国能够作出适当的退步,双方达成一个折衷性协议不是没有可能的。

    掣肘在那里?

  亚里士多德说:“现实要比幻想复杂得多。”从表面上看来,中美双方纺织品谈判只是“原则性”问题的争论,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纺织品问题只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个“经典切片”,其背后隐匿着的“一揽子问题”才是焦点所在。

  在美国政治权力资源的分配中,掌握着美国对外贸易话语权与决定权的却是美国国会。今年是美国国会选举年,11月末美国各州将举行下届国会议员的选举。对于那些参选议员来说,如何让他们的竞选提纲深入人心,从而给自己拉来选票已成为他们眼下疯狂追逐的目标。然而,目前美国很多州都存在着失业问题,参选议员们自然会在本已不平静的中美纺织品摩擦上大做文章,并对政府与中方的谈判立场施予消极影响。

  不仅如此,

人民币升值的妖魔化历来是美国国内部分人士挑起中美纺织品摩擦的重要靶子。在美国看来,是人民币的低估诱发了美国对中国日益飙升的贸易赤字。在对人民币升值进行利诱与恐吓均无效之后,瞪着血红眼睛的山姆大叔瞄上了中国出口纺织品——中国顺差来源的“第一大户”。企图很简单,以对中国纺织品的挤压之名行逼迫人民币升值之实。虽然前不久人民币已经作出了2%的小幅升值,但美方并不以此为满足。曾经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的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舒莫日前称,升幅比我们希望的要小,中国距离完全由市场来调控
汇率
的目标还相差遥远。美国政府也已经明确表示,“期望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升值”。不难看出,人民币升值并没有达到美国的要求,由此也必然影响到美方在谈判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态度和可能作出的让步程度。

  还须面对的是,虽然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对美国消费者不利(他们每年用于服装的支出可能增加逾60亿美元),但是民众还是支持“反对从中国进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竞争,已经让美国人感受到未来失业的威胁。很多人甚至认为,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是在捍卫美国的就业率。这种民众认识的偏颇也加大了政府在谈判中的压力。

  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时至今日美方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始终以强人的姿态出现,同时也决定了中美纺织品谈判之路不会一马平川。

    谅解协议可望达成

  8月31日是美国政府对目前尚未裁决的11类中国纺织品“特保”案的终裁之日,中美选择在此之前进行第四轮纺织品谈判无疑为人们对双方有望达成一个“满意的协议”制造了十分丰富的想象空间。

  对于美国来说,虽然8月底对中国11类纺织品的设限也是最后的摊牌时间,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如美决定设限,中国也可以取消之前在农业谈判上作出的让步,并采取其他措施。其结果可能只会使双方受损。

  实际上,中美贸易的正常化发展已经给美国人民送去了福祉。摩根士丹利认为,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总额将可能达到1560亿美元,这意味着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在到达美国消费终端之前,美国企业可以增加6250亿美元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相当于美国GDP的5.8%,意味着在美国有超过800万的工作岗位与中国的进口紧密相连。如果中美贸易真的受到破坏,那么对中国和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害是相当大的。不仅如此,任何中美贸易的中断对美国的金融市场都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打击,因为美国的零售和IT产业对中国廉价的产品供应依赖较大。

  乐观的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见中美纺织品谈判的希望。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纺织品在美国只是一个夕阳产业,不是什么关系到美国经济前景命运的战略产业,就业人数也有限;何况即使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也一样会有其他国家的纺织品填补空白。有鉴于此,美国决策层不应在这项议题上投入过多资源。不仅如此,在美国国内,来自各个零售协会要求对中国纺织品放宽设限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一些进口商正在为把中国输美纺织品的增幅上限从7.5%提高到20%甚至更多而进行游说。由此迫使美国政府作出公正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尽管中美双方在第四轮的谈判中还不能达成谅解协议,但从9月中旬开始的两国元首会晤最终会使中美纺织品谈判尘埃落定。(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4,8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