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假“三环”锁住真“三环”?“三环”锁业的烦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07:18 水母网

  水母网8月31日讯 我市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像“三环”公司这样饱受假货侵扰之害!

  长期以来,“三环”锁以其过硬的质量和品牌声誉,风行大江南北,畅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三环”锁在为“三环”人带来数不清的“光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无
穷的“烦恼”———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市场上假“三环”锁开始泛滥。自此,“三环”与各地的造假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打假“拉锯战”。

  浙江浦江县是假“三环”泛滥的重灾区,造假高峰时,当地有几十家上规模的企业生产假“三环”。这些企业,虽经“三环”多次打击,却屡打不死。而市场上的“名不见经传”的小造假者更是触目皆是。

  为了保护“三环”的

知识产权和海外市场,1997年,“三环”便获得了海关总署批准的“三环”锁
商标
知识产权保护备案证书。然而,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造假者屡屡挟假货“闯关”。2002年,仅上海海关在9月下旬便连续查获三起涉嫌侵犯“三环”商标专用权案件,将案值约50万元的假“三环”堵在国门之内。

  造假者之所以敢冒被重惩的风险闯关售假,惟一的理由就是“可观的造假利润”在作祟。“三环”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河北的一家企业,通过生产假“三环”每年收入达200多万元。像这样的造假者,各地数不胜数。

  而地方保护主义,则更让造假者“有恃无恐”。前几年,“三环”会同国家工商局等部门在河北打假时,当地负责人毫不避讳地找到他们说情,称如果将造假企业“绳之以法”将会影响当地的税收、就业问题。在这家企业,国家工商局一次就查获价值150多万元的假“三环”。

  有了经济利益的刺激,有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撑腰,造假行为“打而不死,死而复生”,愈演愈烈。目前,假“三环”的销量基本与真“三环”持平,每年达1亿把左右,在市场上达到了同真三环“分庭抗礼”的惊人程度。

  假“三环”泛滥成灾,给真“三环”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伴随假货而来的,首先是市场价格体系的扭曲。以“三环”研制的国家专利产品指纹锁为例,该产品售价3800元左右,一经推出,就风行市场,但也因此而被造假者“盯上”。外地某企业,盗用了“三环”指纹锁的核心技术,仿造了“三环”指纹锁,公开在市场上销售,售价只有900多元。

  在假货的冲击下,近年来,“三环”锁的市场售价一年比一年低,开拓市场的成本也日益“水涨船高”。“三环”董事长解维坤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因价格下降,“三环”每年的直接损失保守估计就高达7000多万元,相当于一家大型锁厂一年的收入。

  更为严重的是,假货也损害了“三环”的品牌形象。假“三环”大多质量低劣,一经售出,难免会损害真“三环”的市场声誉。

  假货泛滥,令“三环”损失惨重;打击假货,更令“三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了打假,“三环”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今,“三环”在打假方面的投入每年将近1000万元,相当于一家大型锁厂的一年的利润。

  然而,“三环”未来的打假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三环”打假人员呼吁:造假者“好”打,但破除盘根错节的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这需要有关地方要放眼长远,拿出壮士扼腕的勇气“牺牲”当前“利益”,真正对造假者狠下杀手。

  这是“三环”公司的希望,也是所有名牌企业的共同心声。

  (郑野军 范健莉 徐静)责任编辑:邱雁(来源:水母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