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战略重组国企浴火重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 18:31 南方日报 | |||||||||
创新模式 核心提示 广州市通过抓好一批对广州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和难点企业的多种形式资产重组,促进了优势企业走向规模化。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不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与重组,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这个探索首先从工业系统开始,广州市着力推进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不断促进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尤其通过抓好一批对广州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和难点企业的多种形式资产重组,促进了优势企业走向规模化,也使一批长期亏损的老、大、难企业重获生机。 围绕支柱产业推动资产重组 1998年,广州市确定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通信业和石油化工业为广州工业的支柱行业。随后,羊城汽车、广客汽车、骏达汽车、广州汽车技术中心等66家全资或控股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被整合,成立广州汽车集团。同年7月,汽车集团通过对广州标致轿车项目的重组,引进日本本田成立广州本田轿车有限公司。这不但解决了原广州标致公司30亿元的遗留债务,妥善安置了2400多名职工,并且顺利引进了本田98雅阁等新车型。从1999年3月26日广州本田第一辆轿车下线到现在,广州本田轿车已跃居日本本田海外17个厂质量第一、效益第二的位置,累计销售收入超900亿元,实现利税超过300亿元。 广州乙烯项目总投资达84亿元,曾是广州市地方政府最大工业投资项目,试产3个月就停产。广州市石油化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以后,1999年3月中央企业广州石化总厂成功兼并广州乙烯股份公司,并于当年9月复产成功。 根据当初的有关分析,广州标致汽车和乙烯两个项目的成功重组,有效挽救了超过100亿元的国有资产,避免了每年超过20亿元的重大亏损。 引入世界一流企业 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要形式,不但要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技术、管理和市场,特别是要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跨越式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至今,已有200多家国有企业因此受益。广州发展集团引进BP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进行合资合作,发展物流产业,通过资本营运及上市融资发展电力事业,其上市公司广州控股,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全国上市公司20强之一。珠江啤酒集团抓住当前国内啤酒行业重新整合的机遇,与世界第二的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集团战略合作,搭建一流水平的资金运作、技术、营销网络等平台。广日集团通过与日本日立公司的合作,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电梯零部件生产基地,目前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又和日本日立都市开发系统集团、新加坡HEES共同投资组建了日立电梯亚洲开发中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电梯研发中心。2004年广重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等国内一流企业进行合作,投入资金6亿元,发展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加氢反应器和大型发电机组等,这有利于提升广州市重型装备工业水平。 实施先托管后重组模式 在推进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过程中,对一些产权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行政管理关系较为复杂的企业很难一步到位,广州市就采取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实施“先托管后兼并”、“先托管后重组”等做法。如广州医药集团公司对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公司的先托管后重组,便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广州医药集团是一个较具发展优势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方式,将其属下星群、中药一厂和医药公司等11家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组成“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0月在香港挂牌上市。2001年,该集团又成功地对白云山企业集团实施了“先托管后重组”,通过实施大规模资产置换和重组,妥善解决了关联交易和担保等历史问题,使上市公司白云山股份公司成功摘掉了长达3年的ST帽子,解决了6000多名职工就业问题。 这种做法还可利用优势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既加强了对被托管企业国有资产经营运作的监管,同时又通过发展集团的全面介入,果断处置了一系列包括经营结构调整、债权债务处理、职工安置与合法权益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止住了国有资产的继续流失,并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此类成功个案已有50多户。 [小档案] 截至2004年底,广州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1888户,资产总额3277亿元,职工就业人数28.2万人。其中14个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的重组,涉及的企业(含托管企业)超过1200家,资产总额超过1600亿元。 [未来规划] 下一步,广州市将重点推进以下八项工作:一是把股份制改造作为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好战略投资者,不断提升股份制改组改造水平,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与重组,优化国有经济整体布局;三是建立考核分配制度和长效激励机制,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四是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五是完善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制度,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六是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七是全面推进清产核资,摸清监管企业“家底”;八是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本报记者 谢思佳 实习生 韦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