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佳摄
本报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8月28日在“绿色中国”第八届论坛上指出,中国将积极推动以规划环评为主的战略环评,将环境因素更为系统地纳入宏观战略决策,以此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使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与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相一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循环经济,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振华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曾在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是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产品、工艺、规模、厂址选择进行评价,在评价范围、评价深度和产业衔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一些缺憾。在长期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项目环评难以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足以解决在开发建设项目活动中产生的累积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难以确保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发展。要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必须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合理地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解振华说,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拓展,是对战略、规划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评价,其目的是将环境更为系统地纳入宏观的战略决策中,通过分析、预测和综合评价,提出最佳的减缓措施和政策建议,并将评价结论体现在最后的决策中,提高战略决策质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新时期强化国家环境监管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解振华指出,规划环评是战略环评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主要是做好建设项目的环评和发展规划环评,发挥环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将来还应当对影响发展、对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相关政策的环评一定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题为“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面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生存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我们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加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制度化保障,从而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和抽象概念变为实际行动。否则,我们将永远陷于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的恶性循环,并将在未来付出更大的政治成本与经济代价。
潘岳说,我国过去在制订重大经济政策时,缺少战略环评这个重要环节,很少考虑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真正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战略环评,真正把战略环评制度付诸实践。
潘岳强调,战略环评的核心思想,是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战略环评分为法规、政策和规划环评。就中国国情而言,战略环评的切入点在规划环评,与传统的建设项目环评相比,规划环评定位更高、范围更广,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宋晓梧、叶文虎、朱坦、牛文元、邹德慈、刘福垣、陈东琪、周凤起、井文涌、谢俊奇、王安建、唐克旺、王建、李强、胡静林、孙佑海等以及河北省副省长柳宝全等地方政府负责人也发表了演讲。参加本届论坛的还有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建设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
据悉,“绿色中国”第八届论坛的主题是“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一次高规格战略环评理论探讨。本届论坛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办。新闻来源:中国环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