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印能源竞和为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 12:03 《财经时报》

  中国和印度的联手收购将最大程度地避免第三方对其能源资产的漫天要价

  □ 本报记者 姜雷

  中印海外找油大军再次狭路相逢,胜负虽并未最后定论,但竞争或合作,中印双方都需要做出抉择。

  国际石油格局决定了中印海外油气投资集中于拉美、非洲、俄罗斯等地。2004年中印共同竞标安哥拉油田,中国为击败印度,提出的延长贷款期限优惠条件,虽然获得了勘探权,却也使开支增倍。而同样的故事也在拉美、俄罗斯频频上演。

  200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0%,印度更是高达70%。中印作为能源需求大国,竞争已经不可避免。而两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避免两败俱伤式的破坏式竞争,形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从而在海外石油投资中降低成本,获取最大效益。

  事实上,中印高层早已认识到中印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从2004底,双方多次就如何开展能源合作展开研讨。就在8月初,持续五天的中印能源高层会晤在北京刚刚结束。11月双方能源部门将进行更高层次的互访。

  “中国和印度的联手收购将最大程度地避免第三方对其能源资产的漫天要价。”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表示。

  但艾亚尔余音未绝,中印就在哈萨克斯坦再度交手。

  进入2005年,印度能源外交频频发力,不完全统计,印度已经与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签署了数十个能源合作协议。

  面对印度的突然发力,中国如何应对,也成为近来业内讨论的焦点。

  事实上,国际上大油气资源已经被瓜分殆尽,而剩下的资源争夺者众多。中国和印度对资源的渴望又进一步推动了价格,从而给油气资源拥有国更多的提价权。这就使得中印在能源竞争中陷入怪圈,越买越高,越高越买。近期在印尼、安哥拉等国家的能源项目的投标和能源合同签订中,中印公司都展开了激烈竞争。这种过度竞争使得双方成本太高,费用增加。

  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中印在海外的找油行动,进一步加大了“亚洲溢价”危害。亚洲国家购买原油通常只是单独进行交易,这严重影响了谈判的效率,这也成为亚洲溢价形成的主要原因。

  自1992年起亚洲的石油价格就高出欧美1至1.5美元每桶,而且目前已扩展到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领域。

  分析人士指出:合作是中印竞争时产生的本能反应。这样缺乏客观性的分析充其量只能应用于短期的研究,中印在能源合作方面的长期基础应当出自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的考虑。

  两国在石油开采方面的合作早已展开,艾亚尔甚至表示:中印在苏丹的合作堪称全球能源合作的典范。

  印度最大的石油公司ONGC同中石油共同合作开发苏丹Malut油田项目。在伊朗,中国拥有伊朗亚达瓦兰油田50%的股份,而印度拥有该油田20%的股份。

  在能源运输方面,印度提出将印、巴、伊天然气管道延伸到中国。

  更进一步的合作主要应该是在合作收购能源资产方面。印度多家能源公司将会分别与中国的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和中石油集团签署备忘录,联手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今后,更高层次的合作甚至可以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来实现。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