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经济:缓进中的思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15:31 《中国金融家》

  减速还是衰退?通胀还是通缩?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当2005年已经过半,随着一系列统计数据的出台,中国经济形势似乎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经济过热”之声还萦绕于耳,却又响起经济趋冷甚至衰退的声音。中国经济决策层的判断力和掌控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人民币汇率刚刚调整、宏观调控步入中局、纺织品贸易争端不断升级,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简单地断定中国经济过热还是趋冷都显得有失偏颇。中国经济列车在这些外力
的冲撞下还会保持高速平稳的运行状态吗?本刊就此采访了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得到的答案惊人的一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通货紧缩,更不会衰退,仍将保持平稳健康的运行态势。不过,在中国经济列车向前疾驰的同时,我们也更要关注一下窗外的风景了。

  《中国金融家》:最近,各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这辆列车在减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延续了一季度的回落势头,4月和5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均只有1.8%。另外,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势头也在减弱。中国经济放缓意味着什么?

  陈东琪:应该说,当前经济运行是在按照宏观调控的目标前进,去年和前年的GDP增长都在9.5%以上,今年经济增长适当放缓是正常的。因为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就会带动煤、电、油价格的上涨,支付更高的成本。同时也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给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增加难度。另外,经济增长过快容易产生结构的失衡,这是与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相背的。而且,我国经济的外部依赖度很高,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在国际上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我认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当控制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是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我把这种调控的方式叫做“温和的调整”,特点是不要调得太大,同时努力控制下调的时间。之所以要采取“温和的调整”方式,是因为中国目前就业的压力很大,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要保持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防止1998年后通货紧缩情况的出现。现在,中国制造业产品长期需求不足的压力比较大,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那种全面短缺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经济增速出现长时间放缓,那么就会形成产品价格下降的预期,会加剧一段时间内通货紧缩的压力。

  祝宝良:从近几个月主要经济统计指标看,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扑朔迷离,一方面,经济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消费品市场实际销售增速提高,出口保持强劲增长;但另一方面市场物价走低,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不断下跌。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工业产品销售率提高;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利率减少,亏损额增加。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对中国经济的下一步走向,经济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判断,一种判断认为今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会降至8%以下,并出现通货紧缩,即价格总水平下降,出现所谓经济“硬着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应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转变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另一种看法我国经济会平稳回落,价格仍将保持小幅增长的态势,所谓“软着陆”。我们认为,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今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经过一段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8%-9%适度增长区间,即出现 “软着陆”。当前,应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通过“双稳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使经济继续保持活力。

  《中国金融家》:去年,中国经济一直存在“过热”的压力,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但到今年年中,中国经济却出现放缓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东琪:我想主要是两大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发展自身的周期性决定的,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是没问题的,但在短周期内会出现下调,每一轮的经济上升期大概三年左右,这是有规律可寻的。二是此轮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把经济增长控制在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经济增长速度接近潜在的生产力增长能力,以避免过快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前二十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大概在9%,现在向下移动到8%-9%之间。

  祝宝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和微观主体自主性调整会引致投资增速下降。一是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回落。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首先,房地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高,权重为25%左右。其次,房地产直接带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并带动这些行业辐射到其他更多行业,推动固定投资的增长。再次,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于房地产行业带动的土地拍卖,如果房地产市场兴盛,则地方政府从土地拍卖中获益丰厚,相关的城市建设资金充足,对整个固定投资的推动效应也就大。因此,只要有效地控制房地产的投资,就会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

  1-5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为24.3%,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房地产投资仅增20.3%,也是自2004年7月以来,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幅度最大的一次。随着国家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政策的逐步显效,房地产投资增幅会继续稳中趋降。

  二是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没有改变。今年以来,在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维持在14.6%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长速度逐月回落,2005年5月,贷款增长速度由2004年年末14.5%下降到的12.4%,1-5月份,中长期贷款增加4408亿,同比少增1251亿。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信贷政策紧缩性操作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信贷规模的约束经过一段时滞后将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生抑制性政策效应。

  三是土地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继续显效。从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看,今年1-5月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仅增长了3.7%,比去年同期9.8%下降6.1个百分点,比2003年同期56.7%下降53个百分点。今年,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而各地申请建设用地达到1200万亩。在土地政策约束下,投资增长将继续降温。

  四是企业效益下降,企业生产和企业自有资金投资会明显减慢。随着2003年以来新一轮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产能不断释放,供给能力持续增加,企业效益必然进一步下降,企业生产扩张势头将逐步减缓。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占我国总投资资金来源的60%以上,而企业自筹的资金主要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和效益下降,企业自有资金减少,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必然下降,并导致企业投资自主性和内生性收缩。

  从出口的角度看,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美国经济增势强劲、欧洲经济疲软、《欧盟宪法条约》未能在法国和荷兰通过等原因,美元兑欧元出现了升值趋势,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等也随美元出现升值。货币升值与出口减慢在我国有3-6个月滞后期,当前的美元升值对三四季度的出口将带来不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压力引发国际贸易冲突,同样制约出口。最近,中美、中欧之间贸易冲突不断。虽然,我国与欧盟最终达成了协议,但协议还是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置了限制;中美贸易争端可能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结局却很明确,就是中国出口受到限制。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抑制出口。

  此外,去年1-8月,我国对外贸易是逆差,但从9月份以来,出口增速加快,进口减慢,2004年9-12月四个月就是实现顺差330亿美元。去年下半年出口和净出口基数高会影响出口和净出口的增长速度。

  在如此剧烈的贸易冲突以及今年二季度美元兑欧元升值11%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不会继续延续2004年以来高增长的趋势。净出口对下半年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这其中有二架马车已经出现乏力,经济放缓是必然的。

  《中国金融家》:有些学者从统计数据中分析,中国下半年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事实会是这样吗?

  陈东琪:今年不会出现通货紧缩。从具体数据上看,尽管4、5月份的CPI是1.8%,但一季度的CPI是2.8%,估计上半年还会超过2%,全年会在2%-3%之间。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在投资方面,还将有25%以上的增长速度。在消费需求方面,今年以来延续去年后期快速增长的势头,1-5月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4674.7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属近年较快水平。今年上半年实现9%的经济增长率没有问题,下半年有下降的压力,但从各地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强的增长动力。今年经济还将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祝宝良:我认为今年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投资的冲动依然很强,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规模高达14万亿,相当于两年的投资总额。有调查显示,1-5月份,有七、八个省的投资增长在35%以上,可见投资增速不会大幅度回落。

  另外,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明显摆脱了长期9%-10%的增长趋势,进入12%-13%的区间,反映了消费有所启动。从长期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超过13%不是短期性的。理由是,改革开放后出世的一代人目前逐渐走入工作岗位,开始拥有独立的支配收入能力,其相对富裕的家庭背景及和父母不同的消费观念可能带来中国消费的逐渐启动,这点有类似于美国战后的“婴儿潮”。对比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是目前最值得乐观的因素,可能继续在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增长中充当主要角色。

  从物价上判断,如果只看CPI,反映不出来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和经济运行状况。因为在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需求里面,消费只占到50%左右,国外通常要占到80%。并且中国的CPI中食品的比重太大,服务的比重小,而这几年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看中国经济是通胀还是通缩,仅看消费物价指数是不行的,还要看生产资料价格,以及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

  2004年的CPI是3.9%,去掉食品价格只有0.6%。但在西方国家,看CPI变化通常不看粮食价格,因为粮食价格是稳定的。而且粮食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大,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影响不了粮食价格,粮价通常用供给来调节,价格高就增加粮食产量,这不是货币财政政策能解决的。如果看中国的核心CPI(去掉粮食价格),前年是0.2%,去年是0.6%,今年1-5月份是0.8%,实际是在上涨。所以说去年是通货膨胀今年就通货紧缩是不对的。

  如果看生产资料的价格,虽然涨幅在下降,但如果投资规模不能大幅下降的话,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很难降下来。对于房地产价格,虽然今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上涨,但我认为全国范围内的下降很难。另外,中国经济仍在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国际原材料的需求仍然很大,那么原材料价格就不会下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还将继续下去。所以,中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这几年,中国的工业消费品,像服装、电器、汽车的价格一直在下降,但这不代表中国出现全面的通货紧缩,因为这是经济结构性的问题,毕竟像教育、交通的需求很大,价格降不下来。

  《中国金融家》:面对中国经济出现增长趋缓的迹象,政府应该如何继续推进宏观调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健运行态势?

  陈东琪:可以说,目前整个的经济运行都处于宏观调控之中,政府还有很多的手段没有实施。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货币政策还是有很大弹性的,5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M2增长14%,距离年初定的15%增长还有一定的距离,货币政策可以进行微调,采取宽松一点的方式。另外今年国债项目投资规模是800亿,如果今年下半年的投资规模下降明显,那么明年可以适当的提高国债投资规模,毕竟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铁路等还有很大的需求。

  目前,政府宏观调控对经济全局的驾驭能力很强,可以让经济运行在一个理想的区间内。当然我们要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前判断经济运行的趋势,做到预调。而且在调控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有保有压”,比如今年5月11日,建设部、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也只是对房地产投机行为进行打压,而对消费型住房还是鼓励的,以构成我们的有效需求。所以,宏观调控应继续坚持结构性的调整,针对非均衡的部分进行调整。总之,我们要控制好经济向上走或向下走的节奏,这样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1998年起,宏观调控的实施操作经历了两个阶段:1998-2002年,中国经济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当时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带有扩张的性质,通过政府的调控带动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使中国经济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后可能会出现的衰退,这是十分明显的成就。而从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逐渐走出通货紧缩,这时宏观调控也开始从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型,2004年国债项目投资规模从2003年的1400亿减少到1100亿,今年则减少到800亿,明确地沿着“双稳健”的目标前行。

  我理解的“双稳健”有更深层的含义:首先稳健并不是指一成不变,而是还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比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特别是后期,为了怕经济出现滑坡,采取了一些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非典”之后,发现信贷增长很快,超过了20%,立刻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提高流动性。这说明稳健并不意味着固定,而是有弹性的,选择全面扩张和全面紧缩间的一个中性的政策,使经济处于一个调控箱内。

  其次,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的时间会比较长,我估计会有4-5年时间,至少到2008年以前。并且对于经济“过冷”或“过热”的调控,都将是稳健的,这样才会避免大起大落。

  另外,“双稳健”政策可以提供一个很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推进以结构改善为目标的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经济总量保持平稳,让我们有精力和时间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并有利于形成区域间统一的市场,而现在区域市场间的分割壁垒还是很严重的。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较大的外部冲击,因此建立一个协调的、反应敏捷的、有利于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运作机制和监控预警机制相当重要。中国57%左右的出口工业是由外资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保证不影响外资流入,又要使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型,做到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慢慢转变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市场的国外依赖度很大,造成资源上耗费很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双稳健”的政策环境做支持。

  中国经济应逐步的向大国经济所必需的内需战略转型。通过扩大内需,把经济增长中尽可能多的份额落实在国民身上。现在我们是用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土地资源,生产低价的产品卖给国外。下一步,我们必须逐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又要使老百姓有更高的消费意愿和购买力,今后每增加一个GDP,更多的是通过中国13亿人的消费需求来实现的。

  中国要实现由外需向内需的战略转型,要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力,又和国际市场均衡协调,同时增长也比较快的国内市场,而“双稳健”政策可以提供一个宽松的空间,使我们有精力进行体制创新和战略转型。可以说,“双稳健”政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的要求所必须的。

  那么该如何实施“双稳健”政策呢?我认为:一是要实现增长的可持续性,达到增长的动态均衡,把经济增长的周期拉长;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利益;三是要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可以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让CPI保持在1%-5%的区间范围内波动;四是要达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能有太多的顺差,那样容易引起贸易争端,当然也不能有太多的赤字。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投资拉动型的。投资增长引起产品剩余,导致价格下降。而今后要转变成消费需求拉动,通过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然后带动GDP的增长,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微调,保持小步慢走,形成一个良好的预期。总之,宏观调控要平衡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条件下,政府发挥一定的作用。

  祝宝良:当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应再加大力度,对国内需求的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已经不是继续“削峰”,而是通过“双稳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使经济继续保持活力,引导内需在适当的增长平台上稳定运行。在继续管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的同时,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上,应灵活运用信贷规模和利率调控的“松紧搭配”,适度减轻信贷供给从紧力度,充分利用价格型货币工具,使经济主体在价格信号引导下,自主调整投资需求,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中国金融家》:目前,中央明确提出要建设

节约型社会,这对经济增长速度不会产生影响吧?

  陈东琪:这两者并不矛盾,节约型社会不是抑制需求,而是要减少浪费。今天的节约带来明天供给的增加;今天的节约,使浪费型的消费减少而让有益消费增加。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为了提高这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祝宝良:节约型社会和经济增长没有冲突。节约不是不让老百姓消费,而是指单位GDP增长所消耗的

能源减少。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率。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