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细解新开放观:GDP增长不等于国民财富增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11:32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8月26日电《解放日报》今日载文指出,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否代表国民财富的增长?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否意味着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在昨天纪念《世界经济研究》杂志公开发行20周年的一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与战略再探索”研讨会上,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教授说:经济全球化使得许多传统观念需要改变,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
在“新开放观”理论框架下,张幼文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规模及其增长率并非这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标志。全球化条件下贸易主体的多样化和贸易方式,容易模糊国家竞争力———外资企业出口不是中国的竞争力,加工贸易也不是中国的竞争力,他认为只有完全的中国资本生产出口产品而形成的一般贸易,才直接体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同样,外资流入中国,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认同,对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认同,对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的认同,它表明国际资本更加肯定在中国经营的赢利性,但是它并不是中国发展成就或国力提升的直接标志。 张教授表示,“国力”作为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地理意义上国家的产出,另一种是在要素所有权意义上的产出。很明显,前者是GDP,后者是GNP(国民生产总值),而目前更通行使用的GDP使人们忽略了后一种意义上的产出。他认为,与GDP相比,GNP更直接反映一国生产要素的财富创造能力,更直接体现国民福利的增长。在发达国家,GDP与GNP比较接近。 张幼文特别提醒,要关注经济高速发展下掩盖的国家安全问题。其特点表现为外资总量发展、GDP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进步,但同时国民所获得的利益却十分有限。相对于跨国公司所代表的发达国家快速财富积累而言,中国的增长隐含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粗放式投入下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和相对贫困化的。“为此,我们需要准确分离因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指标变异,采用更加真实反映国民福利提高的新指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