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8月22日讯 家住龙口黄城的王先生患便秘多年,几天前,他花3480元买了100多盒包装酷似药品的软胶囊,上门推销的“专家”称这种胶囊对王先生的病有独特的疗效,王先生吃了多日不见好转,经药监部门鉴定,他买的并非药品,只是一堆保健食品。
几天前,经朋友推荐,王先生参加了某产品经销商举办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免费查了体,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活动组织者很快便派了一名“专家”上门为他诊治。“专家”将
王先生的病情说得头头是道,并推荐他服用一种软胶囊,说该产品治这病有特效。末了,对方还拿出一张宣传小报。只见小报言之凿凿,既有病例报告,又有患者的服用效果证明,还有知名人士视察该产品生产基地的照片。看罢小报,王先生毫不犹豫地掏出3480元,一下子买了100多盒。连吃数日,病情丝毫不见好转。王先生心中生疑,便到当地药监部门咨询。经稽查人员仔细鉴别,王先生买到的并非药品,而是保健食品。得知真相后,王先生懊悔不已。
药监部门提醒市民:保健食品着重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区分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主要看该产品包装盒上所标注的批准文号,印有“国药准字”便是药品,印有“卫食健字”或者“国食健字”便是保健食品。近几年,保健食品宣传手段花样翻新,其中往往隐含陷阱,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辨别,谨慎购买。(记者 赵冬梅 通讯员 谢基军)责任编辑:吕淑玉(来源:水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