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保健食品当药品三千多元花得冤 注意辨别,谨慎购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 08:06 水母网

  水母网8月22日讯 家住龙口黄城的王先生患便秘多年,几天前,他花3480元买了100多盒包装酷似药品的软胶囊,上门推销的“专家”称这种胶囊对王先生的病有独特的疗效,王先生吃了多日不见好转,经药监部门鉴定,他买的并非药品,只是一堆保健食品。

  几天前,经朋友推荐,王先生参加了某产品经销商举办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免费查了体,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活动组织者很快便派了一名“专家”上门为他诊治。“专家”将
王先生的病情说得头头是道,并推荐他服用一种软胶囊,说该产品治这病有特效。末了,对方还拿出一张宣传小报。只见小报言之凿凿,既有病例报告,又有患者的服用效果证明,还有知名人士视察该产品生产基地的照片。看罢小报,王先生毫不犹豫地掏出3480元,一下子买了100多盒。连吃数日,病情丝毫不见好转。王先生心中生疑,便到当地药监部门咨询。经稽查人员仔细鉴别,王先生买到的并非药品,而是保健食品。得知真相后,王先生懊悔不已。

  药监部门提醒市民:保健食品着重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区分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主要看该产品包装盒上所标注的批准文号,印有“国药准字”便是药品,印有“卫食健字”或者“国食健字”便是保健食品。近几年,保健食品宣传手段花样翻新,其中往往隐含陷阱,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辨别,谨慎购买。(记者 赵冬梅 通讯员 谢基军)责任编辑:吕淑玉(来源:水母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