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小康社会的骏马--吉林省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10:43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 |||||||||||
八月的吉林,大地铺绿,江河放歌。今年丰沛的雨水使不毛之地的荒漠也出奇地长出青青嫩草,似乎老天爷也感动了,给生态省建设鼓劲帮忙。一周时间的生态省调查,记者从西北部的科尔沁草原到松嫩平原的接合点,再到东中部的丘陵台地和东部山区,驱车千余公里。草原、湿地、森林、江河等不同自然形态,展示出生态省建设的宏伟画卷。而县乡干部则从哲理层面和百姓的心态上表述生态省建设的收获,拓展其深层意义。
让农村富裕让农民受益 应该说,生态省建设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和农业,最为受益的也是农村和农民,所以它是近年来最受农民欢迎的一件大事。过去农民穷,是因为找不到致富的门路,在土地上年复一年地耕种,不变的是庄稼,收获的是贫困。究其原因是农作物不能升值。生态省建设,将粮食、蔬菜、瓜果、干鲜山货等升级为生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价值,以品牌打开了市场。于是资金便流向农村,农民从中受益,腰包也渐渐鼓起来。吉林省2004年做过一项统计,绿色品牌产品累计达到572个,绿色品牌生产企业和基地达到250个,年产量达到423万吨,实现产值62亿元;绿色农产品生产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的12%。这些会说话的数字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喜悦,变成农民的笑声。有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进行生态养鹿,存栏总量达到3.8万只,实现年产值两亿多元,仅此一项创人均收入2000多元。还有太平镇成立了“小村姑生态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品种达20多个。他们还进行了野菜棚栽,卖出了好价钱。“小村姑”成为城里人的热门话题。生态给太平镇带来新前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当地人说:“有了绿色产业链,生态路上奔小康。”双阳仅仅是吉林省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类似“小村姑”的品牌,在各大城市热销。白城的生态芥麦、长白山的无公害药材和木耳等,不可胜数。再以经济欠发达的白城市为例,他们以燕麦开发为重点,建设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基地,还有有机粮生产基地、湿地草原药用植物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后面连着的是一批循环经济型的深加工企业。生态致富的路在生态省建设的统领下不断拓宽和延伸。这些令人振奋的事例说明,生态省建设最大的动力和潜力都在农村,亿万农民期待着生态省建设给他们带来富裕。吉林农村出现的农村生态奔小康组曲,不仅是近年来农民积极性的一次大喷发,而且是奔向小康社会的一个载体。记者高兴地看到,在《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已对这方面有明确要求,“纲要”提出“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树立吉林省绿色品牌大省形象”。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省建设的最大基础是农村和农民,那里潜藏着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动力。如果把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解决农村“脏、乱、差”以及饮水工程等结合起来,整个农村的面貌将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呵!同时,人们期待已久的“三农”问题,将会在生态省建设的进程中加快解决。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全面科学的规划,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各部门的紧密配合。 打造生态省要有大手笔 生态省建设不是一般年度工作,更不是部门的事,它是一项世纪壮举。吉林省环保局局长王立英在同记者谈到生态省建设时这样说:“生态省建设是关注人类家园的伟大壮举,是走科学发展道路、升华人类生存文明的重大探索,是发展理念的新突破,是协调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率先垂范的举措。几年的生态省建设已经显示成效,印证了这一发展的正确性。”王立英这番精辟的论述,表明生态省建设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以全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真正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生态建设理论的建树,带来的是实践的硕果,是成效的显现和生态价值的确立。几年来,吉林省部分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治理、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得到加强,一批治理污染的项目开始运转发挥作用等,所有这些,都是生态省建设大手笔带来的效果。有一组数字颇能体现吉林人的作为: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完成盐碱地治理753万亩,占盐碱化草原总面积的52%;东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2.9%,使区内林木蓄积量每年净增100万立方米,生态屏障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这些成果将起到调节气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还有,全省境内建立的33个自然保护区,使一批珍稀动植物得到切实保护,从而也带来了生态旅游的大发展,从鹤乡游到天池游,从松花湖到长白山,留下多少生态游佳话。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大力推进”,惟有“大力”才能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惟有“大力”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给人以信心。 白城、双阳两地的例子足以说明“大力推进”的必要性。双阳区是长春市的县级区,在科学的规划下搞了7项工程,其中包括蓝天碧水安静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工业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基础建设工程和生态旅游工程。7项工程的推进,重塑了双阳的生态面貌,实现了强区富民、繁荣文明的目标。当地百姓兴奋地编写了许多顺口溜,什么“高山低山森林山,大园小园生态园,山山都栽生态树,园园开发生态田”、“工厂建设似花园,清洁生产无污染,科技带动效益好,循环利用节能源”。这不仅是生态景观的描述,也是生态带来好心情的自然流露。 由此可见,推进生态省建设需要非凡的气魄,科学的态度,大力推进的举措。吉林的实践不仅丰富了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同时展示出生态省的美好前景和新的奋进目标。 生态文明照亮前程 记者在调查中,常常被生态文明的生动事例所感动。吉林省在生态省建设中,始终抓住生态文明这条主线,并以生态文明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得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响应。在长春通往机场的路上和高速公路边上,都可看见大型生态省建设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文明”。犹如一个个路标,指明人们的方向。 生态文明在县以上的领导层里表现的是理论的研讨和思想的交融。在白城市领导班子里,对生态理论的研讨已经进行过多次,但他们仍不满足,对生态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兴趣与追求。他们邀请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生态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等十多名专家、学者进行生态规划研讨。专家与市领导对话,生态与经济共鸣,全局与局部的比较,使人们豁然开朗,生态文明之光折射出一束束思想的火花。孙院士以其博学的知识和超前的意识,对白城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进行论述,实际上是讲了一堂生动精彩的高水平生态课,引起全市各级领导的共鸣。这是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在领导层中点燃生态文明的火把。在决策中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刚性的约束力,整合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引导和规范资源配置的流向,在内涵和外延上提升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在基层表现更多的是丰富多彩的保护生态活动,从而促进人们心灵的净化和爱心、善良的重塑。危害野生动植物的占有欲以及蔑视大自然的狂妄,在生态文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得到矫正,于是出现一个个爱护和救助动植物的故事。在世界著名的向海湿地,百鸟来朝,相舞相恋。其中有一只受伤的野鹤,被当地人精心救治,鹤伤愈后恋恋不舍,不愿意离开。数月后它吸引来一只野鹤飞来相恋,并繁衍后代。这个动人的故事已在白城广为流传,成为人类爱护动物的典范。 生态保护变成文学和诗歌也是生态省建设后出现的。万叶千声诉说大自然的美妙,构成诗的联想、画的景观,打造生态文明的长廊。73岁的原省文联主席侯树槐见到记者时说:“我退休后写了18部著作,突然发现有一个重要主题没有写,这就是环境和生态。我现在要在有生之年为环保和生态做宣传。”目前,这位老人正在城乡采风,已跑了数千公里。长春市太平镇党委书记高义则怀着满腔激情写了长篇“生态三字经”,引起了省领导的兴趣。高义笔下的三字经生动通俗,是对生态保护的高度提炼。他写道:“建生态,要文明,素质高,在践行。生态好,人为本,讲诚信,有水准。爱树木,不攀折,爱花草,我有责。多宣传,众参与,建机制,成风气。”高义说,写“生态三字经”就是让生态意识走进心中的理念,处处都播撒和谐与文明。村干部这种生态意识和观念确实感人,在吉林农村还有不少类似高义书记这样的生态文明“标杆”。生态省建设搭建了干部展示才华的新舞台,许多有作为的干部又为实现生态文明献出自己的聪明智慧。 生态文明之光也辐射到那些以利润为目的的商人身上,弥补其诚信的缺失和公德的空位。通往长白山的路上要经过庆岑渔市一条街,过往的游客大都在这里用餐。老板们以薄利、美味和热情服务迎接宾客。他们免费为游客擦车,送冰镇矿泉水给客人上路……一顿饭留下的是情感,筑起的是久违了的诚信。 那些以野生动物滋补身体,迷信吃发菜可以发财的扭曲食欲观也开始矫正。这是人类的大幸。 生态文明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进一步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攀升,孕育着生态省建设的新里程。 吉林生态省建设还有差距和不足。记者发现,在领导机构上,单独设立的各级生态办公室,缺少人才和经验,显得力不从心。而各级环保局的自然生态部门又未肩负起主要的担子,成为“旁坐”,显然这种关系需要理顺。在世纪伟业面前,应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快速运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作班子,这是生态省建设的根本保证。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难题。有些地方目标、规划大都设计得很美好,但同投入相比,则形成强烈的反差。 另外,要加强相互沟通,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据说国务院一些部门有不少项目可以和生态省建设相衔接,但由于缺少联系,渠道不通,项目要不来。如果彼此多来往,就可水到渠成。 不少人提出,生态省建设应纳入“十一五”规划,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头戏,这样各级领导腰杆才更硬,财力会更强。同时,生态省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段推进,务求效果,造福百姓。但愿这些建议能起到一些参考的作用。 人类的生机来源于自然的恩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的生态省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会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新闻来源:中国环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