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深圳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 22:28 深圳商报

  专家解读《深圳市应对入世后过渡期行动纲要》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先行一步制定应对方案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在评价《深圳市应对入世后过渡期行动纲要》时说:“这是我国首批应对入世‘后过渡期’的地方性政府纲要之一,深圳
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张汉林说,2006年是中国入世后一个转折时期,关税将进一步下降,所有承诺会全部兑现,规范的规则体系对贸易健康发展愈加重要。深圳在制定应对方案方面先行一步,可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张汉林指出,深圳经济具有高度外向性,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后,深圳的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产业安全维护任务也更为繁重。从入世后所做的分析和研究报告来看,深圳外贸获得高速发展,并有力带动了其他产业。在入世“后过渡期”,面对与贸易伙伴、外资合作伙伴、WTO成员和非成员关系的多元化,深圳该如何处理经济利益格局变化,对逐渐“常态化”的国际贸易摩擦,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贸易争端解决和应对机制?深圳出台的《纲要》对解答上述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张汉林认为《纲要》有多处亮点。首先从具体内容来看,《纲要》把纯粹理论研究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深圳以开放经济为基础、为核心、为重点的发展特点。其次,《纲要》把如何实现产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纲要》还特别强调贸工部门与经发部门、发改部门的融合,这使产业部门为同一个核心目标服务,而不局限于部门利益,非常难得。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高级顾问薛荣久:《纲要》具有借鉴意义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高级顾问薛荣久表示,由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牵头起草、深圳市政府审定批准的《深圳市应对入世后过渡期行动纲要》,指出了深圳今后应对工作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应对工作的核心,对全国其他地方政府具有借鉴意义。

  薛荣久介绍说,我国2001年12月11日入世后,为使相关产业获得适应缓冲期,并调整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我国政府经过谈判获得“过渡期”。商务部确定,这个过渡期已于2004年年底结束,从2005年开始进入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后过渡期”。

  在“过渡期”内,我国在充分享受权利的同时,如实地履行了义务,对外贸易取得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同时国际贸易争端也逐步加剧。进入“后过渡期”后,我国面临入世后的攻坚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竞争对手增多,竞争领域拓宽,贸易利益重叠交错;二、随着我国经济主体和成分的多元化,地区、产业和企业利益在权利享受和义务履行方面将本位化,如何协调他们的利益成为重要课题;三、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变动出现了趋同,世界经济的“负面传递”在加强,如何积极接受正面传递、抑制负面传递,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做好“后过渡期”内的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可行的行动措施,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薛荣久表示,相信随着《纲要》的落实,深圳市必将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魏达志:

  《纲要》凸显五大特点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魏达志认为,《纲要》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对深圳市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将《纲要》内容归纳为五个显著特点。

  特点一,《纲要》高屋建瓴地从体制、体系、机制等层面来解析WTO和WTO“后过渡期”的问题,有助于及时构筑应对入世“后过渡期”的制度和系统建设,如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通报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符合WTO规则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等,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

  特点二,《纲要》把产业、贸易、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串联起来,各行业、各部门环环相扣、链状衔接,实现市场经济体系所有内部机制和内部机构的统一。

  特点三,《纲要》强调以产业第一为中心,围绕这个主线来实现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并特别突出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特点四,《纲要》立足深圳但不局限于深圳,视野开阔,意义深远。

  特点五,《纲要》对每一项措施的具体实施方式有不同限定,十分恰当地显示出各项措施的及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而且每一条措施都落实在恰当的政府职能部门。(李玫刘虹辰姚正华/文张小禹/图)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