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样本:能源驱动改变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杨 磊 呼和浩特报道 8月13日下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辉林郭勒草原。
一群香港游客有点失望。他们被带到一个名为“草原明珠”的景点,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看到的不是草原,而是一个转动着无数风车的发电厂。 导游说,这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参观它的意义要比草原观光大得多。但很明显,这个理由没有说服游客——事情最终被闹到了管理处。 游客们的固有期望中,“草原明珠”的意象一直都是“草原和蒙古包”,而非发电厂。但对于内蒙古这个以资源著称的省份而言,从2001年开始,这样的词更多的被用在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实体上。这样的例子还包括位于鄂尔多斯的一个煤矿,在旅游手册上它的名字叫“蒙古新天地”。 呼和浩特的一位官员说,游客心目中的内蒙古往往是“原始和封闭”的,而现在,内蒙古已经成为一个经济飞快增长的庞然大物,而不仅仅是一个拥有草原的边疆省份。 内蒙古统计局发布的宏观景气检测报告认为,该区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增长扩张期。 为此做出注解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西部经济指标:内蒙古上半年GDP、城乡人均收入等7项经济指标增速名列西部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均名列西部12省第一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63.46亿元,同比增长31.1%,增速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位。 不仅如此,内蒙古全区GDP增幅、财政收入增幅及城乡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两年为全国第一。这样的增幅,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增速放缓形成了鲜明对比。 神秘基因原动力 数据背后似乎正在预示着一种可能: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一种神秘的基因正在刺激内蒙古这个偏远的自治区,并最终使它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还对影响广泛的宏观调控具有“免疫力”。 这种神秘基因的气息,吸引到了海外资本。7月中旬,摩根士丹利组织了一次对内蒙古煤炭业和乳业公司的调研活动,最终形成了一份报告。 在报告中,专业投资家们将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定义为“能源拉动型繁荣”:1999-2004年,当地煤炭产量增长了168%,而同期全国仅增长了63%;2004年,内蒙古出产了17亿吨煤炭,以离岸价格计相当于自治区当年GDP的28%。他们的结论是,煤炭业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国家统计局7月初发布西部经济指标统计表明: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均名列西部12省第一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63.46亿元,同比增长31.1%,增速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办公室得到的资料显示,内蒙古工业增速的持续走高,主要得益于能源、冶金、化工这三个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该局官员分析说,内蒙古去年GDP中第二产业占49.1%,其中同比增长三至六成的6个“推动器”中,有三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冶金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冶金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跟矿产相关。而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年。 内蒙古自治区政策研究室的一位专家分析说,“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内蒙古主要能源、原材料及畜加工产品需求较旺,和一批工业项目投产带动效应显著,尤其是能源行业”。 受这些指标带动,今年上半年,内蒙古生产总值实现1187.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这项指标在在全国也是名列第一。 令人瞠目的是,这种高增长已经持续了6年。1999年至2004年,内蒙古的GDP年均增速为13.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高达36.4%;同样,这三个数字也远远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1999年-2004年全国平均GDP增速为8.2%)。 能源独角大戏 这是一个目眩神迷的结果。内蒙古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提供的宏观经济走向图上,一条明显曲线从底部斜斜拉起,一直向上,几乎没有任何回调。 一个经常被援引的例子是:就在外界公认宏观调控最见成效的2004年第三季度,内蒙古综合经济景气轻微回调,全区综合经济景气平均分值为46分,但仍比上年提高了3.1分——这被作为一个例证,用以证实,内蒙古这个经济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持续上升,即便政策调控都无法阻止它的势头。 根据自治区统计局局长李斌的一个说法,内蒙古正在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黄金洼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数年来,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50多亿元,占同期西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左右;2004年全区实际引进外资增长70%,引进内资增长75%。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资金更多地流向了能源产业。此前,记者在鄂尔多斯了解到,这里已成了中国煤电、煤化工、天然气化工、能源重化工等行业投资最热的地区之一。 而在8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该区已经确定的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和乌海四个城市定位中,能源产业被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 以呼和浩特为例,该市已经拥有发电能力320万千瓦,而目标是,到2008年,达到至少1000万千瓦的供电能力,成为“地级城市中的最大能源基地”。韩志然的规划是,电力产业最终能为呼和浩特增加250亿元的财政收入。 这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明显特征——资金和政策集中向能源产业倾斜,最终使全区经济进入持续上升周期。 能源驱动改变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不完全靠电本身,而是要靠电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韩志然说,他更看重电力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而在宏观经济数据中,流向能源产业的资金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同样得到了证实: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综合分析,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明显上升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能源紧缺的现象开始露头——这直接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入能源充分的西部省份,比如山西和内蒙古。 因而,2001年开始,这些省份的经济表现开始进入持续上升期。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2年底,西部12个省市区原煤年产量已占到全国的26.9%,年发电量占全国的23.7%。与此同时,工业经济效益也明显回升。2002年西部12个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合计达519亿元,比1999年净增443亿元。 而将这个数据放置于内蒙古一省,则就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直线随着能源供应的紧张而上升。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了2004年,国家开始抑制经济过热——在学术界看来,这一轮的经济过热是以能源紧缺为特征的,但这为资源型省份带来了明显的机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内蒙古的GDP增长速度上升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继续上升。 而在这个时候,以工业体系完善,但急需内陆资源支撑为特征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放慢的迹象。 这是否预示着一个以资源为投资和经济增长支点时代的来临?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表示,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煤,在其中,缺少资源省份的经济增长无疑将会受困。比如长三角和珠三角。 但这正是内蒙古的机会。学术界观点认为,中国能源紧缺的局势势必要长期持续下去,因而,主导内蒙古经济持续向好的长期因素已经出现——它将会迎来一个明显的上升周期,而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掉头。 来自鄂尔多斯的说法证实了这种观点,当地官员说,鄂尔多斯市70%的土地面积含煤,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6,去年采煤8103万吨,超过山西大同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市。 而且,这里的煤炭储量大,价格便宜,土地征用成本低,搞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力建设方面,这里的发电用煤成本不到东中部地区的一半,许多发电公司纷纷抢滩,仅准格尔旗就有11家电力企业前来投资,到去年底签订的电厂协议装机就达3000万千瓦。 这最终促使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名列前茅——全市GDP增长速度连续7年居内蒙古之首,9年时间内经济总量翻了三番,跃居自治区第三位。 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呼和浩特。根据该市统计,从2000年到2003年,该市的GDP平均每年增长25%左右,而2004年其GDP增长甚至达到了惊人的49.6%,在全国42个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连续三年在省会城市中位居首位。 这样的样本显然让内蒙古有足够的底气在能源紧张的形势下发展自己的能源战略,最终成就一个经济大省的梦想。 用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的话来说,内蒙古能源战略的目标是,加快呼伦贝尔、霍白平(霍林河、白音华、平庄)、胜利、准格尔、东胜、乌海、古拉本等七个煤炭基地建设,使全区煤炭产量到2010年达到5亿吨。煤炭液化和其他煤化工转化煤炭达到3000万吨。到2010年重点培育出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4户,亿吨级煤炭企业2户。 而这些规划,将会不断推动内蒙古经济曲线持续走高。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那份报告中说,只要煤炭价格能保持稳定,内蒙古的繁荣就能够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