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发展中国家医保投入占GDP比例约为2%
本报记者 郭晋晖 发自北京
在昨日召开的一个关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蒋正华表示,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四个方面问题,建议“十一五”期
间国家按GDP1%的水平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投入,并建立城乡医疗保障资金筹集的动态增长机制。调整定位
蒋正华表示,当前城乡医疗保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体制定位不明确,从根本上影响了医疗制度改革;二是投入总体水平较低,我国人均卫生经费在世界各国排序中持续偏后;三是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到2004年,城镇职工覆盖率为44.4%,农村覆盖率仅为9.1%;四是现有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过于强调“保大病”,未纳入防病支出项目,限制了门诊和常见病、多发病(小病)的基本医疗。
医疗体制定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应该是市场化还是公益性的争论上,方向的迷失从根本上导致了医改的事倍功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位于“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然而在6月赴江西的考察中,蒋正华发现,由于该制度筹资水平低和承载能力弱的实际情况,不仅不能“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甚至连说“缓解”都相当勉强,而小病由于未能有效治疗却转变为大病。
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一位人士认为,城市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同样存在“重大病轻小病”问题,大病报销的比例要高于日常病和多发病。以北京市三级医院为例,门诊医保报销的起付线是2000元,2000~20000元以上报销50%;住院起付线是1300元,13000~30000元报销85%,30000~40000元报销90%,40000~70000元按95%报销。
针对当前城乡医疗保障“重治疗轻预防,重大病轻小病”定位带来的种种问题,蒋正华建议,“十一五”规划应对此进行调整,将城乡医疗保障定位为“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为主,兼顾大病”的保障原则,扩大参保受益面。增加投入
国家投入不足是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国家每年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占GDP的0.6%,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约是2%。
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的那位人士表示,确定1%的比例主要是基于既要加大投入,又需考虑国家的承受能力。他对实现这一目标表示乐观。
蒋正华建议,“十一五”期间,国家按GDP1%的水平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投入,在投入方式上,结合实际分类指导,逐步建立资金筹集的动态增长机制。
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就是要使医保资金的投入能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制投入的长效机制。
蒋正华举例说,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可随工资增长而增长,将工资增长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医疗保险中;对城镇企业职工,可按照一定比例从企业纳税额中直接转入职工的“医保账户”,形成企业实现利税与职工保险投入相关联的动态增长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