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8月15日电 (记者 梅永存、项开来) 不久前,交通部和福建省正式签署纪要,明确了加快福建交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十一五”期间,福建将以沿海港口发展为取向,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0多亿元,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
经济界人士分析,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是福建谋求“经济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
。去年初,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一年多来,一度有被“边缘化”危险的福建的发展态势引起经济界广泛关注。
新的资本聚集地
今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生活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喜人现象: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福建,交通建设高潮迭起,一批超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7月20日,由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四家银行组成的银行团在福州承诺,向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福建LNG项目提供41.5亿元人民币的长期贷款;5月25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为厦门市人民政府提供150亿元信用额度贷款; 4月2日,国家开发银行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未来五年该行将以开发性金融的形式向福建提供410亿元的政策性贷款;3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也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农行在未来五年内将向福建提供总额800亿元人民币的信用贷款。
今年开工建设的众多工业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7月8日动工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该项目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沙特阿美海外石油公司四方共同投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项目将于2008年建成投产,届时将带动当地上下游石化产业的发展。
经济区崛起战略开始奏效
福建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开明认为,大的投资、大的建设、大的项目,让失落的福建人重新找到了“感觉”,表明福建的腹地在拓宽,影响力在增强,产业在集聚,印证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已开始奏效。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尽管福建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投入欠账多,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尤其是在福建南北两侧形成以沪苏浙为主体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东为主体的珠三角经济圈,福建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福建一直是台商投资大陆布局的重心地区,所吸纳台资一度占到大陆吸纳台资总额的30%以上。随后,福建在台商投资大陆热点地区中的地位不断下滑。2000年福建吸纳台资所占总体份额已从1991年的32%降至3.8%。
面对逼人形势,去年初,福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林其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它是福建从国家发展的全局找准自己的战略位置,既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相对应相衔接,又与相邻的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相连接、相贯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促进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势
准确定位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使福建重新找到自身优势所在。去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增长12%,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以来,福建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据统计,上半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928.7亿元,同比增长11.2%。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253.8亿美元,增长1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17家,合同外资增长17%,外商实际到资增长31.8%。
作为一个资源约束严重的省份,福建省正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战略,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内,福建省将重点培植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8个,产值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0个。目前,电子、机械、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及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三大支柱产业去年实现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达47.2%。
闽台经贸合作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全省新批台资项目400多个,对台贸易总额达40亿美元,今年利用台资继续增加,上半年实际利用台资增幅高达54.8%。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台商投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以台资为主参与投资发展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已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