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组数字,让人们感受到河南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付出的努力: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有40个市、县(区)被列入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8个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镇和4个村跻身为全省首批环境优美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
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在河南一路采访,看到了现代化的科技养殖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如火如荼的生态产业和勃勃生机的农业绿色经济建设。河南省治理面源污染抓重点、
抓难点、抓源头的做法,真正抓出了成效。
呵护南水北调中线“绿色走廊”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部分区域土地贫瘠、发展落后,当地农民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困扰。据了解,中线水源地汇水区域的6个县中有3个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DP仅为7390元,远远低于河南省人均GDP9470元的水平。为增加收入,当地农民盲目、大量施用化肥来提高粮食产量;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网箱养鱼;建设了一批工矿企业等,致使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成为影响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的隐患之一。
为此,河南省把调水水源地和输水干渠沿线作为控制面源污染的重点地区。河南省设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涉及南阳、信阳及三门峡的6个县;又在水源地周边的内乡、西峡、淅川、栾川、卢氏5县,建设生态示范区。同时,河南省要求输水沿线各县制订更为严格的措施,大力推广精准农药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农村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尽快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唤起养殖业发展的“第二春”。
河南省是养殖大省。养殖业不仅成了全省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动力。但是,随着养殖业集约化发展速度加快,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成了该省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据了解,河南省数千家规模化养殖场中,经环保部门审批的不到2%,只有极少数建有相应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其中1/3建在居民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
2003年,河南省环保局发布《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首次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2004年,又将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与各省辖市的环保责任目标挂起钩来。
并要求在2007年之前,所有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要实行限期治理,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而对于农村大量的小规模养殖户,河南省有关部门积极扶持建设沼气工程,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
濮阳市是河南省的欠发达地区,却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近年来,该市重点建设和推广了生态养殖示范园区、“猪—沼—果(菜)”等先进的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管理模式,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或零排放。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该市新上养殖业污染治理项目6个,共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同时,该市建设沼气池1.5万立方米,规模养殖场畜粪、禽粪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55%和70%以上。目前,濮阳市又有21家养殖企业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其中,15家环境治理达标的企业已通过了河南省相关部门的初审。
点燃农村小康新希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在河南省泌阳县却变成了“吃山养山、吃水治水”。
泌阳县是一个浅山区贫困县,近几年凭借河南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契机,动员全县人民打生态牌、念山水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去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其中,生态环境因素的贡献份额达50%以上。
这是河南省以生态示范区创建为载体,从源头控制面源污染的一个缩影。从1996年开始,河南开展了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在平原、山区、沙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选择了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市、县作为示范区试点。同时,引导试点单位利用本地环境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探索了一条“靠绿色富民、凭生态强县”的发展之路。
在生态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河南省还开展了环境优美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11个村镇成为全省首批创建成功的单位,“生态典型”正发挥着越来越广的辐射效应。目前,一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已率先开始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燃起了农村全面小康的星星之火。新闻来源:中国环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