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 (新华社记者 董学清)
在黄河三角洲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地方政府与胜利油田曾经矛盾交织,摩擦不断。正是统筹城乡、以工补农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东营市“油地”关系和谐,凝聚起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
东营区域内驻有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油地军校“四大家族”并存。过去很长时间内,由于利益主体不同,各种矛盾尤其是油地矛盾不断,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一段时间里油地关系几乎进入全面对抗状态。
据统计,1995年以前,由于油地关系紧张,油区秩序比较混乱,平均每年发生油区治安案件230多起,1993年高达800多起,先后发生了破坏油井、盗挖输油管线、大量盗窃原油等一批在全国影响重大的案件。
怎样协调油地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事务,化解矛盾?这一课题同时摆在东营市和胜利油田负责人面前。他们站在建设和谐环境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审视过去,面向未来。他们认为,油地两家唇齿相依,只有携手并进,走共同发展、经济融合之路,才能拓展经济空间。油田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的振兴也离不开油田的帮助。
携手共建走“六联”之路
东营市提出“团结思想向下渗透、具体工作向实发展、决定的事情抓好落实”的指导方针,并逐步建立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和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协调推进机制。在联席会议上,先后有涉及经济结合、城市建设、科技人才交流、维护油区秩序等100多个重大事项拍板出台。经过不断磨合,他们探索出“治安联防、项目联办、资金联股、人才联用、生产联营、设施联建”的路子。
共同创建安全文明油区。东营市始终贯彻“油区治安重中之重”的方针,坚持把最大的功夫用在维护胜利油田的正常生产秩序上。在具体工作中,他们从规范管理入手,从市、县区到乡镇、村居,纵到底,横到边,层层签订油区治巡责任状,并把油区治安和油地结合工作列为考核市直部门、县区、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油区治安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只要油区出现涉油犯罪,就摘“乌纱帽”。各县区建立了由地方出人、油田出资的专职油区治安巡逻队,在县级公安局成立保安指挥中心,在重点油区成立油区保安大队,在油区及油田单位设立了警务区和责任区。地处重点油区的乡镇更是制定了用电、用水、用气管理办法,通过人代会确定下来。
共同推进区域经济融合。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油地军校积极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融合。自2001年以来,仅油地双方组织实施的结合项目总投资就达100多亿元,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300多个。油地校8家企业联建的“油田化学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通过油地校经济联合,胜利油田的一些闲置资产也得到重新利用,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共同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对事关全局的重点设施项目,油地军校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统一研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相继建成了东城管道气输送、西城集中供暖、中心城主干道路改造等一大批项目。
“家和万事兴 油地共繁荣”
经过几年努力,东营市出现了“家和万事兴、油地共繁荣”的区域和谐景象,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可喜局面。
“热爱油田就是热爱家乡,支持油田就是支持自己”,成为东营市农民的共识。在垦利县胜坨镇,老百姓说得更形象:油田好比一棵大树,咱们要为这棵大树浇水、施肥、捉虫子,而不能刨根、剥皮、捋叶子。谁往油管线上打眼,就是往自己的脑袋上打眼。
胜利油田的干部职工自觉承担起以工补农、工农共建的责任。从1999年至2004年底,仅油区共建公路就达1200公里,油田投入共建资金近2亿元。在水库、道路、防洪坝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油田都是慷慨解囊,积极投入。胜利油田20个单位参与东营市后进乡镇帮扶工作,已帮扶13个乡镇,实施项目83个,总投资1.3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3年9月,在东营中心城东部沿海,一道顶高5米、顶宽9米、绵延41.4公里的防潮大堤竣工。这项总投资3亿多元的中心城防潮体系工程,是东营市建市20多年来胜利油田与地方共建的最大综合水利工程,被群众称为“油地连心工程”。大堤建成20天后,东营遭遇自1969年以来的特大风暴潮袭击,潮头高达3.38米。老百姓感慨地说,要不是这座大堤,风暴潮会冲毁100万亩农田并卷入中心城,东营多少年的建设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