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需要占用一些农村的土地,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如何?近日笔者对江苏省金坛市洮西镇的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了调研,洮西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些地区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
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
洮西镇这些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集镇建设规模扩大,工业建设欣欣向荣,交通建设日新月异,这一切都需要以土地资源支撑。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镇就出现了失地农民,笔者调查了100户失去土地的农民后得出这样一组数据:20%生活富裕,40%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贫困,10%生活艰难。处于生活贫困的农民,昔日得到的土地补偿金如今已用完。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已超过50岁,30-40岁的只有30%,具有高中文化的不到10%,其余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他们当中20%的人由于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
一次性补偿有喜有优
在被调查的100户失地农民中,当初他们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补偿,一般都在2-3万元。当初有这么一笔补偿金,对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了。当时,他们非常乐意用土地换经济补偿。尤其是一些有经商能力和有理财水平的农民,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立即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现在这些人的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多的达几十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人家。还有一些稳健型的,他们把得到的补偿用去投资买债券,也能从中获得红利。最令人不安的是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还四处举债,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困户,他们手中无地,袋中无钱,年龄偏大就业难,生活无着步履维艰。
以土地换取社会保障
笔者以为,土地是农民得以生存的惟一要素,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只是生活上的暂时安置,不能解决他们今后的生老病死。以土地换社保对他们来说不妨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若要采取这种办法,首先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机制,从村到镇再到市县,应有严格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社保基金;社保资金在运作过程中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要有农民参与监督,实行定期公示;另外,社保金发放要按时足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失地农民不再为生活忧虑,并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作者:陈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