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明
由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部长助理TalmizAhmed率领的政府商界代表团已于8月7日启程访华,将在本周就与中国联手收购境外能源资产进行商谈。会晤计划持续5天,核心议题为双方在确保各自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探寻互相合作的机会。
中印在能源问题态度上转向合作始于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的南亚四国行。中印相同的潜在能源忧患导致了两国类似的能源战略,这既使双方在许多领域不可避免地展开竞争,也使双方意识到合作带来的好处可能大于单纯的竞争。
中印之间的合作动机主要是:双方在竞争中造成的效率损失和缺乏一致对外定价的能力,同时西方国家对亚洲能源需求的外部遏制也是重要因素。
首先,竞争造成的低效率。中国和印度一样,日趋紧张的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差距,已有数据显示:中国2004年的原油需求量已接近了670万桶,而印度的原油需求量也达到了255.5万桶。能源需求使两国在能源富裕的国家进行大量投资,这既造成了两国之间的直接竞争,也使双方在能源争夺方面的开支倍增。
其次,缺乏统一定价造成“溢价”的存在。与欧洲、美国不同,亚洲国家购买原油并未取得一致,通常只是单独进行交易。这影响了谈判效率,有可能造成亚洲能源“溢价”的存在,有数据分析显示:自1992年起,亚洲的石油价格就高出欧美1至1.5美元每桶,而且目前已扩展到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领域,亚洲石油消费国平均每年向石油生产国多支付50亿至100亿美元。
再次,西方国家对新兴的亚洲工业国,在能源问题上总是百般刁难。如前不久美国国会阻挠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美国威胁印度如果执意修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输油管,美国将以美国国内的所谓《达马托法》为依据,对印度实行经济制裁。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印两国认识到:只有亚洲国家联合起来,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强。
中印双方的合作从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原油开采和运输方面。事实上,两国在石油开采方面的合作早已经展开,中国拥有伊朗亚达瓦兰油田50%的股份,而印度拥有该油田20%的股份;在苏丹的一个油田,中石化是开采负责人,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则拥有该油田五分之一的股份。目前更进一步的合作主要是在合作收购能源资产方面,如联合竞标油气田;未来更高层次的合作则可通过建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实现。在石油运输方面,印度希望中国参与伊-巴-印输油管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中巴之间关系,保证输油管的正常运作。这对两国来说都是好事情。
中印双方的合作从长远来看,应着眼于建立统一的以中印为中心的东南亚能源市场,统一定价,增强对价格的影响力,抵御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同时应参考“欧洲能源宪章”,建立地区合作机制,完善共同储备系统、应急反应机制和能源信息共享网络等。
两国此次能源磋商是为今后更高级别的会谈作铺垫,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部长马尼-桑卡尔·艾亚尔已计划今年11月初访问中国,就能源合作进行更为深入的磋商。这预示着中印之间的能源合作将是长期的。如果双方能够在建立统一市场和地区合作机制上有所进展,则实现中印能源合作的蓝图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