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环渤海:中国经济第三极喜忧之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07:32 第一财经日报

  相对富裕的土地资源,是环渤海经济圈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大优势,但若盲目利用土地吸引投资,极可能重蹈长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区的覆辙

  本报记者 王羚 发自北京

  辽宁

  喜:温资“东北流”忧:产业竞争力弱

  这几日,沈阳五金机电城老板胡定海在温州忙得脚不沾地,打点着即将在此举行的沈阳招商活动。有时候,胡定海也分不清自己是沈阳人还是温州人。多年来,他在沈阳的时间远多于在温州,而且,回温州多半也是为了沈阳在当地举行的招商活动——从2001年至今,沈阳已经是九下温州招商了。

  不管胡定海怎么想,沈阳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今年5月份,身为沈阳市温州商会会长的胡定海被评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

  另一位自诩“温州籍沈阳人”的,是沈阳中旭集团董事长曾昌飚。十年前,他将全家的户口迁到了沈阳,成了一个真正的沈阳人。随后的十年间,他的事业范围从纺织面料批发逐渐扩大到钟表、电子商务、食品、房地产等领域。

  “十年前我就看好沈阳的投资前景,现在有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我更有信心了。”曾昌飚说。

  在沈阳,像胡定海和曾昌飚这样大大小小的温州商人已有数万人,他们大多秉承温州人在小商品市场经营上的优势,并逐渐扩展到房地产、工业生产等领域。

  沈阳市市长陈政高在很多场合都不掩饰自己对温州资本的极大兴趣。自2001年来,他本人先后五次赴温州招商,温州在沈阳的投资额也从最初的几亿元上升到现在的200多亿元。据温州一个商业网站统计显示,2004年以来,沈阳招商引资中有70%的资本来自温州,沈阳房地产市场上,温州资本至少占有三成。

  其实,沈阳只是辽宁省大规模招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连等市,招商潮同样热涌。而温资“东北流”只是近年来国内资本从东南沿海北上的支流之一。

  在电荒、油荒、土地荒造成的资本外流令江浙沿海地带心慌时,中部和北部地区正在享受着大量资本涌入的福泽。

  今年1~6月,辽宁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24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增长速度。投资增长幅度更高,上半年辽宁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0.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3%,位于全国第四。

  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肖金成看来,辽宁省上半年之所以有此增长,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不少项目今年上半年资金到位,二是得益于全国范围内出现的南资北上热潮。

  资金流哗哗而至虽然带来了投资的欣欣向荣,但却无法消除辽宁省官员们心头的隐痛,那就是他们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7月18日,辽宁省省长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陈述了这个问题:一是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较高,经济竞争力不强,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今年,由于原油、原煤涨价和钢材跌价,辽宁省工业特别是化工、电力、汽车行业实现利润明显回落,亏损增加。二是地方国有企业绝大多数还未实行股份制改造和产权多元化,企业资产质量不佳、经营效率低下、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仍很突出。

  肖金成认为,这些结构性问题不可能通过外来资本的进入就得到解决,还需要辽宁省自身在产业规划、机制改革方面下大力气。

  京津

  喜:滨海新区“盛装”亮相忧:“双子星”之争削弱辐射力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单一区域中心不同,环渤海经济区拥有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曾撰文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双子星座”现象加以分析。他认为:一方面,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有不少重复建设的项目,造成了区域内经济的对垒;另一方面,从区域整合水平来说,环渤海区域大大滞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两大都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目前远没有发挥出来。

  “京津两个城市发展得再快,如果没有相应的周边城市群和腹地的成长,没有完善的产业生态的成长,仅仅是京津自己的单兵突进,达不到环渤海地区共同起飞的目标。反过来,面上的滞后也会制约点的前进。”鲁志强说。

  近50年来,北京一度大力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建设莫斯科型的工业大城市,与邻近的传统工业城市天津出现同构发展。北京的重工业产值一度高达63.7%,仅次于重工业城市沈阳。

  尽管北京在1993年之后就已调整了城市发展路线,但京津的互补发展仍不尽如人意。2001年,吴良镛院士主持的“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提出融合京津,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目标。但随后的整合过程一直未见效果。

  就在整合进程趋于平淡时,有“北方浦东新区”之称的“新秀”滨海新区在打磨了多年之后,突然“盛装”亮相。

  今年6月10日,天津市各大媒体刊登了《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首次超过浦东新区》。据滨海新区管委会一位官员介绍,从1997年始,新区管委会每年的“发展报告”里,几乎都有“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比较”的部分。

  位居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并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动力引擎,滨海新区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在中国的北方能够崛起一个具有地标作用的新区域。

  在看好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前景的同时,区域经济专家们也清晰地看到一个潜伏的阴影——在这个区域内,各个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结合的紧密度有待进一步增强,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同样有待加强。

  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在2005年工作会议中也曾提出,在新区下一步的发展中,搞好区域经济合作至关重要。他认为,滨海新区应该在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中,发挥各自的港口优势,实现错位经营。在与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的合作中,应充分发挥新区功能优势,与西部资源优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优势相结合,实现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市商务局与天津市商务局的有关负责人于8月8日会面商讨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办好2005年“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

  在其他领域,这样的合作和交流也正在展开。肖金成告诉本报记者,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有望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山东

  喜:投资额与经济总量猛增忧:宏观调控行业投资过热

  山东省无愧于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一翼的地位。今年上半年,山东省GDP达849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增幅仅次于内蒙古的20%,位列全国第二。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高国力认为,国内资金近年来出现北进的趋势,经济增长热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过渡到90年代的长三角,目前正向北部的山东半岛和京津地区转移。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大量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中北部,这使得山东等地承接了大量外来资金,投资增长率因而大大提高。

  但随投资浪潮而来的,是渐渐清晰的隐患:一是投资与消费偏差在拉大,二是投资的结构问题。

  在山东省统计局发布的半年经济报告中,提到了投资消费偏差。2001年~2004年,山东省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投资率(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呈逐年上升趋势,二者发展趋势偏差较大,将对今后投资的持续扩张带来不利影响。山东省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报告表示,“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应有较大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品供给,消费需求不足只能带来生产能力的更大过剩和产品的更多积压,进而对投资持续增长产生不良影响。缺乏市场的支撑,投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

  在投资结构上,产业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上半年,山东省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6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56.4%)低25.7个百分点。

  此外,高国力分析认为,在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增长中,其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电厂、钢铁、建材等部分在国家宏观调控之列的过热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一方面加剧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另一方面也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地雷”。极有可能导致今后产能过剩,并诱发企业停产、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以及下岗失业等一系列问题。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