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仅40%能按质量标准运行质量认证,走出误区待何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07:19 水母网

  水母网8月8日讯质量认证是企业增强竞争力,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通行证,但调查显示,目前我市通过各种质量标准认证的企业中,仅有40%左右能按质量标准运行。

  金字招牌成摆设

  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表明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具备了提供
合格产品的能力。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市500多家获得IS O9000质量标准认证的企业中,40%的企业没有继续按质量标准运作。

  据市质监部门有关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企业将质量认证仅仅作为金字招牌,用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没有把质量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次机遇,并借机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因此,证书到手,万事大吉。二是部分企业虽然对质量工作很重视,并获得了证书,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产品质量不能再上新台阶。像我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去年5月份以前,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后因出口形势严峻,至今产品再也没有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质量管理便又走回了老路,认证证书自然也就成了摆设。

  亟待走出误区

  一个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并取得了“认证证书”,是否就说明该企业的质量体系在有效运行?产品质量就能很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了呢?有关专家称,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并不能证明企业质量管理十全十美,也不代表企业的产品质量无可挑剔,它仅仅是企业达到了国际标准要求的最低起点的一个证明。

  遗憾的是我市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许多企业管理者坦言,为了尽快获得认证,企业并没有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调整,而是将那些通过认证企业的文件直接拿来套用。在一些通过认证的企业,记者看到的大多都是成堆的文字和表格,除了几个专管质量认证的工作人员外,几乎找不到能说清楚“质量体系”是什么的工人。

  此外,虽然认证有收费标准,但为了抢生意,一些认证机构之间互相压价,你报4万,他就报3万,价格压下来了,认证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自然也就难以保证。这导致认证的含金量越来越少,许多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企业,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证书。

  正确对待认证

  市质监部门有关专家认为,要想改变质量认证成为“面子工程”的局面,首先要引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应在工作中组织全体员工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相关认证标准,并形成制度严格实行。他指出质量体系的核心是“程序”,即按规定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要在观念上适应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坚持执行并不断地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及时地适应形势变化,持续地改进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当发现管理标准阻碍产品质量的提高或体系的运行时,就应坚决地修改质量管理标准文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邹海东莫言 梁金昌)责任编辑:邱雁(来源:水母网)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