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医疗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正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引起反响 卫生部称还要市场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7:35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张雪梅

  本报报道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报告,指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后,昨天下午,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了部长高强近日做的一个专题报告。报告中称:“今后(医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由政府制订统一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本报记者今天对这份报告进行了解读。

  医疗费用居民个人承担了近6成

  造成这种局面,高强认为是由于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仅占8.4%。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

  公立医院不“公益”是主要弊端

  2000年,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高强仍坚持这一划分,只是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坚持“公立”,而不是徒有虚名。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中,90%以上为公立医疗机构,如此庞大的公立医院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矛盾。由于财政投入很少,使相当多的公立医疗机构仅保留“公立”的外壳,内部运行机制却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

  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监管

  今后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实施有效监管。但目前各级卫生部门都没有专门监管医院的机构,也缺乏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人才。

  现阶段中国无法做到高福利和社会保险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医疗服务体制大体分为两类:

  一是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型,居民医疗服务基本由政府包下来。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居民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企业担保解决,政府对儿童和老人给予适当补助。

  这两种类型都不适合中国国情。欧洲的高福利型,我国政府背不起;美国的社会保险型,我国居民缴不起。中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政府负担公共卫生责任不能变

  中国医改不成功,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目前医疗的市场化问题。高强说,医疗改革三条基本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今后政府还是发挥主导作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对保留的公立机构,一是数量、规模要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卖光”、“改净”;二是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完善保障措施。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不鼓励创收。


  爱问(iAsk.com)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相关网页约90,784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