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振军
从2003年初至今,盐城市建湖县已经有7位处级干部“辞官下海”,这一现象曾引起政府部门关注,被世人称之为“建湖现象”。时世变迁,当人们不再为“辞官下海”评头论足时,另一种新“建湖现象”却再次成为盐阜大地讨论的焦点话题。所谓新“建湖现象”,就是在缺乏资源优势、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建湖通过扶持主导产业、营造创业氛围、加速企
业集聚,推动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实现地方经济腾飞。
小县摘掉“穷帽子”
建湖行政面积1150平方公里,人口80万,是盐城地区最小的县。从资源的角度讲,除了大面积的池塘水泽、盐碱地和值得称道的棉花以外,建湖资源贫乏,无铁无煤,也没有其他矿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县”。
“1993年以前,建湖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江苏省有名的贫困县,是全省13个财政支付转移县之一。”建湖县委书记曹友琥告诉记者,去年,建湖GDP总量达到93个亿,同比增长14.5%。与盐城市其他兄弟县市相比,建湖的人均经济指标名列全市前茅。
记者在建湖采访时,感觉到“建湖现象”不仅表现在经济量的变化,而且特色产业也给人以直观的冲击。
据介绍,经过20多年的建设培育,建湖已拥有皮鞋、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油田机械、节能灯具和花炮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皮鞋、油田机械、节能灯具三个产业被列入盐城市着力培养的12个支柱产业之一,油田机械还被省政府列为20个着力培植的特色产业之一。
2004年,建湖县六大板块的经济产值达到87.1亿元,占全县定报工业总量的72%。现在建湖县不仅拥有森达、克胜两大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而且也是其他一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全国“单打冠军”的拥有者:全国最大的雪尼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液压油管钳和锻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节能灯明管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油酸脂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花炮出口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排水管生产基地……
全民创业成“气候”
从2003年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7个处级干部辞职下海,科级干部下海的已经超过200人。最让曹友琥书记自豪的是:不管是从建湖下海出去创业的,还是人在他乡的“老建湖”,只要有些成就,都会首选到家乡来投资兴业。“是他们那帮人带动了建湖人的思想大解放,让政府机关里‘卧虎藏龙’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做到了人尽其才。”现在建湖共有一百多个科级干部下派到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每个村都有政府里下派的全民创业指导员,到每个家庭去了解实际情况,动员大家投资兴业。
建湖县对外宣传办公室沈中顺主任告诉记者,民营经济去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5%以上,是绝对的主导经济。建湖县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该县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878户,个体工商户有11422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0.63亿元。
“我们认为,全民创业的主体是农民,同时农民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体。在对待这两个主体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提出了一个不提倡和一个提倡:不提倡进城务工的农民随着国家农业税政策改革、粮食价格上扬,重新回到田间地头,而是鼓励现在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农村搞适度的规模经济,提高产出效益,让他们增加收入;提倡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后,回乡办企业,推动全县的工业化进程。这一个不提倡和一个提倡加起来,就是我们鼓励的全民创业,建湖的经济也就是从中受益的。”曹友琥书记向记者详细地解释了全民创业的深层次含义。
品牌经济“合唱团”
“盐城一共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我们建湖就占了2个。”建湖县委书记曹友琥每每谈到此都禁不住流露出喜悦的表情。他告诉记者,“森达”和“克胜”两块牌子就是“建湖名片”,品牌企业与名牌产业“扎堆”带动了建湖经济的大发展。“品牌就是资产和财富,品牌就是效益和市场。”曹友琥书记介绍说,如今,实施名牌战略、创立名牌产品、发展品牌经济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政府为创造名牌、发展名牌营造环境,企业把培育名牌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和建湖社会各界都支持和帮助企业创名牌,形成了齐心协力打造品牌经济的“合唱团”。
建湖现在已经崛起了一批经济“小巨人”,造就了一批在全国颇具知名度的名牌产业。目前,建湖已有国家级名牌6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市级名牌产品22个。
新闻链接<<<
专家谈新“建湖现象”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石奇认为,建湖上世纪末以来发展迅猛,县域经济的一些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链条。特别是森达带动下的皮鞋以及相关的一些延伸行业,产业链条拉长变粗,企业集群现象比较明显。但是,从地方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这个产业如果带来大规模污染,而地方又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那么它的生命力也不会太长。
曾经多次专门到建湖调研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企业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叶克林也表示,建湖给他的印象是,工商经贸发展势头强劲,有点像早年苏南起步。特别是在企业集群方面,这个县有些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框架。他认为,建湖之所以会赶在苏北其他县市的前面,出现产业集聚现象,主要应该归功于该县发展环境的良性变化。在苏北,“重仕文化”浓厚,“官本位”思想严重,这种文化意识造成的直观表现之一就是:人才大量集中在政府,商人、企业家、技术人员大量缺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建湖县政府、民众的重官轻商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正在向着‘亲商’、‘近商’的方向发展。”他说,建湖这种发展环境的良性变化,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在建湖造就了一种民众自主创业、创新的风气,繁荣了地方经济,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为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创造了硬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