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任绍敏发自上海
“他们的服务真的很周到!”面对记者,陈小鸿教授不住地赞叹。现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的陈教授,负责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客运交通系统规划,刚从日本爱知世博园区考察归来的她,跟记者畅谈了日本世博会的经验和启示。启示一:交通服务要人性化、信息化
在陈教授看来,爱知世博交通系统设计与其主题非常和谐,交通设施上注意环境和谐与循环利用,交通工具则考虑环保性与智能化。在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爱知世博会主办方坚决体现以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为主的原则,坚决杜绝了小汽车交通到达世博园区的可能性。“上海世博园建在市中心,更不可能考虑小汽车入园。”陈教授说。
尤其让陈教授印象深刻的,是爱知世博人性化与信息化的交通服务。有关世博会的交通图、导游图以及交通标志,重要交通转换枢纽的广播,都是四种文字的,日文、英文、中文、韩文。在上海,陈教授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技术上并不难,难的是服务意识。
爱知世博园区还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交通信息采集和监控系统。该系统每隔15分钟统计一次信息,进来多少人,通过什么方式进来的,园区周围的道路拥挤状况,停车场的利用状况,世博园区各参观区域的拥挤程度等等,都会在统计信息中呈现。启示二:人流量估计、空间设置需未雨绸缪
陈教授说,尽管爱知世博主办方已经考虑得很周全,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流量比预计的要多。
主办方预计总参观人次1500万,每天最多15万人次。但实际上,高峰日已经超过17万人次,所以显得比较拥挤。而17万人次只是上海世博会预计日参观量的1/4(上海预计日均40万人次,高峰日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80万人次)。
如此便引出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的问题。有些展馆等候时间高达2~3小时,游客休息空间和设施便显得不足。上海世博7000万人次的预计客流量,更需要未雨绸缪,兼顾到气候和休息、排队空间等多种因素。
从交通方式的控制上看,爱知世博主办方希望通过轨道交通到达的占60%,实际上只有50%。上海也是希望通过轨道交通承载50%的客流量。所以,上海世博一定要把换乘系统设计好。启示三:应大量选用志愿者
爱知世博会另一值得上海学习的地方,就是大量招录志愿者。
陈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其实是这个城市的节日,所有的市民都应积极参与,为它做些事情,比方协助维持交通,为外来参观者提供帮助等。
“其实也不用要求志愿者会英文、日文,”陈教授说,“主要是一种气氛,毕竟还是国内的参观者会更多。”
爱知世博园区内设有几个志愿者服务台,准备有大量的婴儿车和轮椅。带孩子的游客,甚至可以把孩子交给志愿者暂时照看,走失的小孩也可到服务台认领。陈教授说:“这才叫人性化。”
“在做上海世博规划时,我们考虑硬件,也要重视软件。同时,我们能不能利用世博会这样一个契机,真正使这个城市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陈教授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