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经济学家们对当前经济冷热判断已经达成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没有共识
文/蔚蓝
7月20日举行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被正处在迷惘中的经济界视为政府部门对当前宏观经济冷热的一个判断。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为9.5%,被视为“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郑京平在公布这一数据后,并未对经济走势做出明晰的判断,“从发展趋势看,确实有一些支撑经济平稳较快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可能使经济会放缓的因素。”郑京平说。郑的态度显然相当谨慎。
冷热“夹攻”
而对于需要做出判断的经济学界,此刻也在左右为难。
6月底,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向国家发改委提供报告称,“(宏观经济)既有重新反弹的压力,也有过度回落的危险”。
“2004年时,我们也面对着这两种倾向(过度回落和重新反弹),但那时我们还能看出哪种是主要的。”但如今,汪同三深感难以判定。
对汪同三来说,无论是“过度回落”或“重新反弹”都容易找到理由。
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快速的投资增幅和较高的储蓄率。由于当前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超过消费实际需求12.0%的两倍以上,尽管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相对于GDP依旧偏高。
但另一方面,外贸摩擦导致进出口增幅放缓、股市不景气等因素,也在对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
一些当前经济结构中的问题,如同硬币的两面,更显出判断的困难。如上游产业利润空间正吸引投资、但下游行业利润下降,以及地方政府发展积极性较高、但对刺激消费却无能为力等。汪同三“左右为难”,最终没有做出明确的趋势判断。
汪的同行们,此刻正在为各自的观点而互相争吵。空气中充满了不同的观点,让人晕头转向。
在6月底,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分别约见了国内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商讨下一步的宏观经济对策。但约见并没有达成任何共识。“10位专家就会产生十几种看法。”一位专家如是形容。
一周之后,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经济形势讨论会”上,来自中财办、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政府智囊机构和国际投行的20位专家,至少提出了21种观点。
如果认为经济学家们对当前经济判断已经达成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没有共识。有媒体如是评论。
求同存异的观点
不过,一个观点逐渐赢得了学界多数人士的同意:未来经济发展将放缓。
7月13日,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放缓,第三、第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8.6%和8.2%,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8%,比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
这是发改委近期首次发布经济增速将放缓的观点。此前,发改委的态度一直强调防止经济过热不可松懈,调控不能放松。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曾针对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说法表示,“我国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判断经济放缓缺乏依据。”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经济正处在温和调整之中,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幅度不太大,“从总量上看,目前的经济运行在一个中间状态,不是处在‘总体过热’和‘总体过冷’这两个极端状态。”陈东琪说。
在他看来,本轮短周期经过3年上升,去年达到高点后逐步转阶段,今、明两年处于温和调整之中。温和调整不是“走下坡路”。他预计,今年GDP可以稳定在9%左右。明年应可以努力控制在8.5%左右。
“如果下降太多,降到7%以下,甚至出现‘硬着陆’(下降一半,在5%以下),不但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失业和通货紧缩压力,而且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慢性衰退泥潭,错过黄金期的发展机遇。”陈东琪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在7月初曾作出一个与之相接近的预测:2005年中国GDP增长全年为8.6%。
接近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人士也称,该委员会已经做出结论:经济已进入下行的调整期,接下来需要注意的是“经济会不会过冷”。
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意见显然也无法忽视。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为9.5%,其中第一、二季度分别为9.4%和9.5%。
尽管郑京平并未对经济趋势做出明确判断,但他也表示:从长期的增长因素看,中国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都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比较快的增长。“中国需要保持一个适度、较快的增长。”郑京平说。
涨缩难辨
在经济发展速度争论的另一面,是延续了一年之久的货币之争。去年的经济过热引发了“中国会否发生通货膨胀”的讨论,至今也未能平息。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关于通货紧缩的观点相当鲜明。该中心预测,年底货币与准货币的M2为10%以下,中国经济将进入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此外,他们还表示,2005年全年CPI将只有0.27%,整个下半年是负增长。
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CPI为2.3%,尽管低于去年同期3.6%的水平,但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国家统计局的郑京平表示,2005年全年将会维持CPI温和上涨的局面,“不会出现下降的情形,至少出现下降情形的可能性不大。”
郑京平还表示,目前还未看到出现了通胀或通缩的势头。据他介绍,上半年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是15.7%,新增贷款是1.45万亿,增长了13.3%,比去年还多增长了240亿。他肯定的表示,不能认为现在有通缩问题,“而且从趋势看,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巴黎百富勤的陈兴动调查发现,“外商的全年投资计划并没有变,改变的只是进出口的速度”。
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对清华大学的预测结果表示“基本赞同”。他认为,下半年经济通货紧缩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经济还会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在林毅夫看来,中国的通货紧缩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支持。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赵晓也认为,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已经到位,通货膨胀的危险已经远去,现在应该转向防止通货紧缩。在他看来,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政府不应该再继续打压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则表示,从目前的价格走势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供求平衡点附近。“宏观调控既要警惕通货膨胀,也要警惕通货紧缩。”张立群警告说。他表示,如果调控不好,投资出现反弹,价格就会重新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如果措施不当,也可能出现投资较快回落,需求不足,价格水平加快降低,出现通货紧缩,未来一些局部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可能会有所突出,需要警惕。
没有定论显然会引发持续的争执。这一切都有待北戴河的下半年经济形势会议做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