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7月31日专电 (记者 彭勇) “你能帮我找几位女式皮包的设计师吗?”东莞欧利达皮具公司总经理刘锦勉逢人就问,一脸焦急。
自从人民币升值的消息传来,刘锦勉就在盘算着提升皮具工厂的档次,不再专做贴牌,改而搞外观设计上自主品牌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民币升值后,公司原来10%的利润空间几乎就没有了,再搞低端的东西没有做头。然而外观设计是个专业的活儿,他的工厂里
有的是懂技术的大学生和会操作的农民工,但就是没有会设计的专业人才。
与他一样着急的还有叶小明,作为广东省一所15000多人的高职院长,他正在为学院筹建陶瓷学院、纺织学院“招兵买马”而犯愁。他抱怨省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的需要,致使专业型技能师资匮乏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的瓶颈,尤其是在毕业生如此紧俏的现在。
据了解,到2005年底,广东省将有250万人接受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如以平均师生比计算,广东省大约需要14.7万名职教教师。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广东省各类初、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仅有约5万人,相对于上述的14.7万的需求量,广东省职教师资的缺口达10万人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凸显,作为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呈现出快速升温的势头,这种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又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领一时风骚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部部长周济形象地称其为“银领”。
事实上,这种迹象从“银领”的培养摇篮--高等职业院校的跨越式发展状况更能得到体现。从1993年我国第一所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诞生到现在,广东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65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占据广东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许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更是早已突破万人大关。
从招生情况来看,在一些本科院校“门前冷落”的情况下,广东高职院校却是一枝独秀。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更是成了“香饽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今年计划普高招生2835人,结果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就达11483人,是计划招生的4倍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市场也为“银领”人才的价值亮出了证明: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期公布的用工指导价位中,高技能人才的平均年薪为38000多元,电子器件制造工的年薪最高更是达到459956元。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一项研究表明,当“物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能力发挥到极限时,它就必须“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在美国经济半个多世纪的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
中国经济进入“高成本”运营时代,预示着长期的“物质资源”型的增长走到了尽头,“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唯一的选择,“银领”时代的到来也就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人民币升值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到了历史前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让更多的“银领”充实到生产第一线也就成为珠三角经济的必然选择。
“过去20多年中,无限供给的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是支持珠三角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资源,但是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思进取’,满足于贴牌出口收取加工费的深层原因。”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蒋年云说,“尽管人民币升值会给一些出口企业带来影响,但它逼迫企业重视高技能人才,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进步和提升产品档次上,这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