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汇丰王冬胜的交行新使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31日 18:4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赵萍 北京报道

  7月22日,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328.hk)三位董事同时请辞的公告见诸市场,有交行人士透露汇丰将派出其执行董事王冬胜接替柯清辉。

  7月28日,在即将结束北京之行返回香港之前夕,王冬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并向
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不同是的,这次王是以香港银行学会会长的身份坐在了记者的面前。而他关于汇丰与交行合作的只言片语,以及他对中国银行业的理解和发展建议,亦能让人大体勾勒出这位交行新董事的“施政”思路。

  汇丰和交行的合作

  《21世纪》:汇丰银行参股交行以来,双方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

  王冬胜:主要是文化上的交汇和融合。我们可以带给交行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交行对国内市场的熟悉于汇丰也很有帮助。

  目前,两家公司融合得很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的地方主要是沟通和培训,不一定是重大的变革。我们会让交行的员工到汇丰去了解汇丰的情况,也会让汇丰的员工到交行去看其运作方法。

  《21世纪》:除了文化外,交行在业务有没有发生重大变革﹖

  王冬胜:目前交行的业务还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双方的合作还没有到那个地步。但在合作较多的信用卡部门,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他们的业务管理水平提高了很多。

  信用卡不是一项容易经营的生意,做得好,只亏18个月,做得不好可能一直亏下去。因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和运作方式都很重要,如果客户质量不好,管理成本就会很高。

  《21世纪》: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你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加盟交行后,会不会力主交行发展零售业务?

  王冬胜:我们和交行的具体合作,不便多讲,可以说的是,汇丰和交行会在很多方面共同推展业务,交行上市后,这种合作将会更加紧密。

  现在主要是有一个联席的信用卡,通过信用卡可以得到客户的很多资料,总结出客户喜欢买什么,消费能力如何。

  香港银行多和城商行合作

  《21世纪》:这几年,国内的银行业一直在进行改革,对内地银行的变化你怎么看?

  王冬胜:内地银行在近年间经历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国有银行经营体制的改变:从1979年到1993年,国家专业银行处于计划模式;1994年至2002年改革后,国有银行从计划模式过渡到半规划、半市场化的模式;再由2003年至今,国有银行进行公司化及股份制改革,转化为市场竞争模式,转变不可谓不大。

  例如在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方面,从2002年到现在只有三年的时间,但步伐很快。四大国有银行都在国际上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21世纪》:香港的银行和内地的哪些银行在开展合作呢?

  王冬胜:香港很多银行在与内地的股份制银行合作。我认为,香港银行可以更多地和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合作,因为这样合作的成本比较低。我也听到很多香港银行在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合作谈判的消息。

  《21世纪》:目前内地银行和香港银行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冬胜:目前内地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在银行业发达的西方国家,零售业务大概占到银行业务收入的50%-60%,而国内大概只能占到10%-20%,所以很需要发展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好学,但发展比较难,主要原因是人才素质不强,培训不够。发展零售业务,首先要把信息系统做好,另外,营运、推广、培训、服务一个都不能缺少。每次推出一个产品,可能要1万个员工,而培训一个员工的时间大致要4-7天。累计下来,投入的时间和成本会很大。

  另一方面,内地银行在客户资料的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客户的资料不完整,保存时间不长,一般只有1-2年。而香港或国际银行业,客户的资料至少可以保存10年。没有这些客户资料,推销新产品给老客户就会比较困难。所以很多国内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得不是很好。

  而国内银行在公司业务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在风险管理上又有所欠缺。

  改革由浅入深

  《21世纪》:在中国银行业向国际化转型的过程中,内地银行业应该先学香港的银行,还是先学美国的银行?

  王冬胜:如果现在学习美国模式,太过复杂,因为他们的税收政策、法律环境、监管方法与国内都不同,而香港跟国际市场接轨很紧,所以香港模式值得国内银行借鉴。在中国银行业向国际化转型的过程中,香港会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另外,香港有很多美国没有的复杂产品,因为香港是一个信息交汇中心,有些信息比国外很多地方都快。

  而且香港银行业拥有很高素质的员工。从多年做零售业的经验来看,发展零售业对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最有效果,也是最快的。

  《21世纪》:但内地银行业目前最缺乏的不是产品而是管理人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内部治理和更深层次存在的问题,比如体制问题。

  王冬胜:你说得很对,但产品是很重要的,因为推出一个新产品,就要有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比如一些将利率和汇率捆绑在一起的产品,还有一些将利率和股指连在一起的产品,在推动这些产品的同时,通过员工培训就可使他们了解到这些知识。

  体制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实现体制上的转变需要时间,并且前提是要提高银行内部的治理水平,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等等。

  《21世纪》:你的意思是不是银行内部存在深层次和浅层次的问题,浅层次问题解决后,可以渗透或是触及到深层次的问题?

  王冬胜:是的,必须要一步一步来。

  从1980年开始,我已经进入香港银行业,经过了不少风浪,从1981年利率到了22%,1983年的中英谈判,接着就是港币贬值,1987年的大股灾,1991年的挤兑风波,跟着是1997年的金融风暴,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爆破,2001年负资产风波,后来是信用卡破产……

  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国内的经济都是向好的,所以,大家有个共识,不可能永远这么好,一定要经历几个风浪,内地的金融业才能真正成熟。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