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少华)由辉县市市民唐德顺发明的全自动立式烘干机,每年可节电节煤总额达120多万元,但是,这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成果转化时困难重重,唐德顺苦于没有流动资金而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
节能技术:
巧解水泥厂能耗“难题”
据了解,目前国内年产20万吨以上的水泥生产企业所采用的几乎全部是高煤耗、高电耗、污染重的卧式烘干设备。
从1999年开始,唐德顺用了3年时间发明了全自动立式烘干机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与卧式烘干机相比,这种装置每天节电3000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电费50多万元、节煤60多万元,被权威部门称为传统卧式烘干设备的换代产品。
专利权人:
3年难找技术“婆家”
从获得专利授权至今,3年过去了,唐德顺的专利技术依然没找到“婆家”,他试图找过社会上的一些中介机构,还到一些银行和政府部门寻求支持,依然找不来钱搞产业化投资。
眼看着这项有潜在市场的专利技术被束之高阁而无法实施产业化生产,唐德顺说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专家呼吁:
急需政策性资金支持
省知识产权局的石晓东处长指出,像唐德顺遇到的情况在我省并非罕见,专利技术不进行成果转化就等于形同虚设。
那么,如何打破这一“瓶颈”?他建议,对节能专利技术,政府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在专利发明人和企业之间架通一座“桥梁”,同时,在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推广经费上,要对之加以倾斜,以提高专利技术转化的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