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统计局 > 正文
 

湖南: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寻找新的着力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 09:21 国家统计局网站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2005年湖南省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增长形势较好。据对全省37个县3700户农户调查,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9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67元,增长17.9%。其中,一季度增幅为18.6%,二季度增幅为17.1%。

  从上半年农民收入形势看,湖南农民增收确实有独特的亮点,但也还存在不少难点,
要真正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寻找新的着力点。

  一、

  2005

  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

  纵观全省情况,上半年湖南农民增收的亮点主要呈现在五个方面:

  (一)农业税全免等政策的落实让农民直接受益

  从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看:

  一是今年农业税全部免征,全省免征农业税13.6亿元,全年农民人均可减负25元左右。

  二是良种补贴根据早、中、晚稻的实际播种面积维持上年每亩10元、15元、7元的标准。

  三是粮食直补由上年每亩11元提高到今年的13元,且凡是种植了一季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都有补贴。

  四是全省农机补贴由上年的91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

  五是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实行信息化发放,补贴资金以存折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六是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全省共下拨“两免一补”经费3.22亿元,其中免费教科书约有175万学生受益,免杂费约有78万学生受益。

  这些措施可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2.3元,比上年的39.2元多增13.1元。

  (二)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5

  年不仅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农产品价格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与上年同期相比,1-5月份农户出售谷物的单价上涨7.6%、肉猪上涨8.1%、蛋类上涨20.3%、淡水鱼上涨4.7%。

  利好的市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也较上年同期增加,其中人均谷物出售量增加4.61公斤,增长12.7%;出售豆类增加0.55公斤,增长1.15倍;出售棉花增加1.54公斤,增长30.7%;出售油料增加0.26公斤,增长70.1%;出售肉猪及猪肉总重量增加0.92公斤,增长5.1%;出售家禽增加0.2公斤,增长9.4%;出售蛋类增加0.17公斤,增长30.4%;出售淡水鱼类增加1.85公斤,增长75.3%。

  经测算,因价格因素导致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43.69元,占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增量的44.2%,因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加导致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55.1元。

  (三)工资性收入增长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17.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45元,增长12.9%,增幅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主要是由外出从业收入的增长来支撑。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373.87元,同比增长13.2%。对工资性收入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1.8%,对农民现金收入增收的贡献率为16.9%。其中,在本乡内劳务收入为209.09元,同比增长15.0%。

  外出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外出时间和月工资收入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幅略降。上半年外出务工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以上;外出时间增长2%;外出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增长8%以上。二是由于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务得到的收入增加而使工资性收入增加,且增幅提高,达到15.0%,其中,在国家投资的基建项目得到的收入增长1.87倍,在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长10.3%。

  (四)畜牧业生产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

  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一产业现金收入为604.72元,同比增加107.98元,增长21.7%。

  从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的一产业现金收入来看,农林牧渔业收入普遍增长,其中,贡献最大的为畜牧业。人均畜牧业收入为352.77元,增加63.14元,增长21.8%。不仅畜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58.34%,其增加额更占一产业现金收入增加额的58.47%。

  畜牧业增长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猪生产一改往年萎靡不振的现象,出现了购销两旺,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尤其是规模户和非农户生猪发展迅速,出栏、存栏数量增加。据调查,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存栏增长10.1%;非农户数占整个规模户40%左右;而散养户数量明显减少,空栏户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4个百分点,户均饲养量也较上年同期减少了4.21%。

  二是家禽饲养摆脱了“禽流感”疫情的阴霾,出现了存笼量、出笼量较大幅度增加的局面。预计2005年上半年家禽出笼、存笼、肉产量分别增长8.8%、9.4%、8.5%,禽蛋产量增长4.9%。

  (五)二、三产业发展拉动了农民收入增长

  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为292.18元,同比增加39.08元,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

  二、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难点

  综合分析上半年全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形势,我们发现当前农民增收遇到了七个方面的障碍:

  (一)政策让农民直接增收的空间有限

  2004年到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实际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思路,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民增收作为主题,着眼于让农民直接减负增收,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则主要立足于农业内部发展,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着力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去年一号文件的标题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今年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主题词是“农民”,今年则是“农业”。

  2004年中央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三补贴,两减免”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颇多,去年全省对农民下发的粮食直补资金有4.34亿元、良种补贴5.98亿元、农机补贴910万元,减免农业税10.91亿元,直接给农民增加收入人均39.17元。2005年政策支持农业的力度继续增强,但它对农民收入直接增加所能发挥的作用有所递减。全省对农民下发的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全免农业税等可直接给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2.3元,比上年增长33.4%。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直补的空间将越来越受到限制。

  (二)粮食生产对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趋缓

  2004年中央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种粮热情高涨,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有79.2%是靠面积增加的,而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虽然继续增加,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上年,再加上气候条件不确定因素的制约,粮食增产的幅度小于上年已成定势,粮食生产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趋缓。

  (三)农产品价格拉动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

  2004年农产品价格全面回升,尤其是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的作用。2005年农产品价格虽然稳中有升,但上升幅度明显下降且空间十分有限,上半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6.7,比上年同期的129.7下降23个百分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粮价已经开始回落,部分地方已跌破最低收购价,价格拉动收入增长的作用正在减弱。5月16日,我们对赫山区衡龙桥镇衡龙桥村一从事粮食贩运的经营户调查,这天他从农户家收购的晚籼稻精优207、新香优80、T优207三个品种稻谷价格均为每50公斤70元,比5月10日的77元、5月1日的80元、4月25日的82元、4月20日的85元分别下跌7元、10元、12元和15元。这天他向农户收购的早籼普通稻谷价格为每50公斤65元,比5月10日的70元、5月1日的73元、4月25日的74元、4月20日的75元分别下降5元、8元、9元、10元。该经营户收购的早、晚稻收购价均低于规定的最低收购价。

  生猪价格也在回落。据对湘乡市东岸、石江、瑶湖等5个村的快速调查,4月中旬这些地方的生猪收购价还在8元/公斤左右,5月10日这些地方的生猪收购价均有所下跌,尤其土杂猪下跌幅度最大,每公斤只有6.2元,比4月中旬下跌了2元,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4元。至5月10日止,桃江县肉猪价格每公斤跌至8元,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元。

  尽管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3.69元,但同一因素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数量比去年同期少12.6%。

  (四)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益不断下降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粮食价格目前稳中有降,必然导致粮食生产效益下滑。据统计,今年1-5月份,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7%,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9.7%。

  澧县梦溪镇三元村余某反映,4月初,碳铵每百斤27.5元,磷肥每百斤19.5元,尿素每40公斤78元,钾肥每百斤107.50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6.1%、30.0%、36.8%、47.3%。

  赫山区兰溪镇稠木垸村村民徐克香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种植两季稻谷,按目前的生资价格计算,肥料要多付出50元,农药多付出6元,秧盘多付出13元,地膜、种子、柴油要多付出17元,租赁收割机、机耕犁多付出15元。每亩田增加101元的生产费用,剔除免征的37元农业税,由于生资价格上涨今年种粮每亩要比去年少收64元。

  (五)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开始回落

  目前湖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290多万人,有4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在2004年农村外出劳务者中,30岁以下的约占68.8%,31-45岁的约占25.4%,46岁以上的约占5.8%。男劳动力占60.3%,女劳动力占39.7%。也就是说,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已外出,靠农民外出务工增收的难度加大。今年上半年外出务工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仅3%,增长幅度回落10.8百分点;外出时间仅增长2%,增幅回落8.8个百分点;尽管外出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增长8%,增幅提高4.1个百分点,农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增长12.9%,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

  当前制约劳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外出劳动力的需要。如平江县虹桥镇大山村,全村277人,只有一个高中生,去年27个青年外出务工,9人在外跑了一圈没找到工作,只好回家了,剩下的18个人只有5个赚了点钱寄回家,其他13人只能求得自身温饱。

  (六)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已经凸现

  去冬今春以来,湖南省气候变化异常,冰冻、大雪、低温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是50年来最严重的。据测算,受低温、冻害、持续阴雨影响,全省油菜普遍减产2成以上,一些春夏菜减产近3成,经济损失18亿元以上;林业损失达20多亿元。

  进入5月份以来,绝大多数地区长时间连续阴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一是早稻病虫害发生严重。连续阴雨给病虫防治带来了极大不便。据安仁县龙海镇一农户反映,他遭受虫害的几丘田里几乎蔸蔸有虫,有的一株有十几条虫。赫山区山区乡镇有20%―30%的早稻病虫害发生严重。汉寿县植保部门反映,尽管去冬今春气温偏低,但各种病虫的死亡率仍不高,如二化螟死亡率平均仅4.45%,最高的也只有16.67%。据实验室活虫实验,零下12℃时,活虫死亡率依然不高。

  二是油菜籽出现发芽霉烂现象。永定区反映连续20多天的阴雨天气,使得一部分已成熟的油菜不能及时开割,另一部分已割了的油菜因天气不好无法脱粒。无论是没有开割的还是已开割的,都在田里被雨水淋得发了芽,致使油菜籽减产。

  三是农作物生长迟缓且不便培育管理。汉寿县反映,5月10日以来,由于持续阴雨连绵,油菜收割季节一再推迟,致使棉花无地移栽。到5月23日,该县仍有30%的棉苗没有移栽,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从目前棉苗长势情况看,由于雨水太多,受渍水危害,苗质差,叶片少,苗秆细,尤其是5月下旬还未移载的棉苗,由于错过移栽季节,秆高茎细,抗风寒能力极弱,且移栽存活率较低,不利于棉花稳产高产。水稻秧苗移栽大田后长势较差,三类苗比例上升。据对醴陵市调查,早稻一类苗比重由上年的35%降到30%,三类苗由上年的5%升到15%;南县早稻一类苗由上年的70%降至55%,三类苗由上年的5%升至15%。

  5月下旬,湖南省正式进入主汛期,相比往年,今年主汛期提前6天到来。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湖南省汛期旱涝程度将重于往年。

  (七)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业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一方面国内市场受到冲击。根据入世承诺,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我国大幅降低了农产品进口的门槛,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5%降低到5.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进口税率很低的国家之一,国内市场将会受到农产品进口的冲击。据长沙海关统计,今年1-5月,湖南省出口大米由上年同期的5.83万美元增加到21万美元,进口量由上年同期的47.62万美元增加到100万美元,大米进口绝对额的增量大大高于出口量的绝对增量。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入湖南,挤占了湖南省部分农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今年在长沙各大超市里,泰国糯米比比皆是,吃泰国糯米做的粽子已成了今年长沙人过端午节的一种时髦。

  另一方面我国将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由于国际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技术壁垒、反倾销、特保条款、“知识产权壁垒”、“绿色壁垒”等新型农产品贸易壁垒上升,将成为阻碍湖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三、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随着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贯彻实施,农民增收已经突破了连续多年的徘徊局面,但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一)加大农业保护力度,从政策上想办法

  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补贴有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的扭曲性作用的“绿箱”政策,如政府对科技、水利、环保、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有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的“黄箱”政策,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我国政府最终承诺的“黄箱补贴”数额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8.5%,近年来政府尽管给了农民一些补贴,但是与我们向WTO承诺8.5%的生产总值上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政府对科技、水利、环保、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比重不大,财政拨给这些部门的经费主要是用于养人,农业科研、环保、水利、农技推广、病虫害控制、劳动力培训和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需要政府增加收入,统一组织维修等。5月份以来,各地暴发大面积的病虫害,政府也可进行投入,统一灭虫,既提高灭虫效果,又补贴了农业和农民。面对原油、能源等上游产品的涨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大幅上涨,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补贴的力度,以保护农民利益。总之,应用足用好WTO“黄箱”“绿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二)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牛鼻子”,从机制上找出路

  要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获得持久的动力,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发展的道路。工业化、城镇化不仅是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单个农户获得更多生产资料的机会,还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以工补农的根本前提。只有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才能使农产品获得增值,使农产品找到市场。

  目前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数量太少,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效益不佳,农民参与率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优质农产品数量不多。目前湖南省省级龙头企业中总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只有7家,仅占11%,年销售在2亿元以上的只有12家,仅占20%。带动农户不到30%。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3左右,我国这一比例为1:1,湖南省仅为1:0.92。从目前情况看,要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应紧紧抓住农产品深加工这一关键。以临武舜华鸭业有限公司为例,公司从当地农户家中收购的活鸭平均为19元/只,经过深加工后,卤鸭市场价为32.8元/只,分袋包装的为45元/只,加工附加值大大提高。目前湖南省还有加工率不到5%的年出栏生猪6600多万头、全国第一的湖南油茶、全国第五的油菜籽都受限于深加工能力不足,致使湖南品牌在全国难以叫响,增值链不长,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限制了湖南省农业传统优势地位的发挥。

  因此,着力培育本地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用工业化、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远出路。

  (三)大力推动农村劳务输出,从“减法”上做文章

  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从湖南的资源禀赋和产出状况看。“一多”、“一少”、“一缺”、“一低”特征非常突出。“一多”就是农村劳动力多,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000万以上;“一少”就是土地资源少。湖南省农业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而且人均耕地资源还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一缺”就是主要缺乏资本这一现代经济发展必需的核心要素。湖南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利用外资、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一低”即劳动生产率低,主要是种田比较效益低,种田边际成本高。因此,要在众多劣势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劳务经济特别是对外劳务输出和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镇有序有效转移,才能化包袱为财富、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四)狠抓新技术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

  先进的技术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使农民减少施肥量20%,可以改善土壤,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又如沼气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缺烧的根本矛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如新宁县回龙镇塘尾头村村民肖坤英,1993年建了一口15立方米的沼气池,10年来他家从未买过煤和柴,不仅解决了5口之家的生活燃料和照明,而且每天还以沼气作燃料做豆腐买,每年节约薪柴7.5吨,年节支1500多元。类似这些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去组织,因此,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确保必要的科技推广经费等。

  (五)完善投入机制,靠投入换回报

  有投入才有产出,但迄今为止,农业投入机制还很不完善。国家投入有限,银行贷款很难,引进外资很少,个人投入无力。在现行体制下,农民要获得银信部门的贷款难度很大。今年1-5月,湖南农民人均从银行信用社获得的贷款32.45元,扣除同期归还的14.11元,贷款余额为18.34元,仅占农户生产费用支出的4.28%,而农民民间借款人均达153.06元,占生产费用的35.73%。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改变目前这种农业投入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的现状,特别要充分发挥银信部门的作用,并尽快推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项目广泛吸引外资,下功夫做好农业发展中的资本运营,用完善的投入机制来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六)积极构建和谐农村,用环境促增收

  农民增收,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建设和谐农村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民大病小治、小病不治、因病返贫的情况仍有发生。今年四月,新邵县坪上镇老山中学学生李某被确诊为白血病,李某患病后,他家房子卖了,哥哥失学外出打工了,但仍只筹集到5.7万元的化疗使用。目前,李某一家存身于原集体的一间危房里。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方,也存在农民看不起病的情况发生。如醴陵市船湾村一个农民患肝腹水在中医院住院,医药费刚用到500元,他就要求出院回家了。原因是没钱再住院了,即使有部分报销,他也付不起住院费,只能早点出院。合作医疗的初衷是缓解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对于那些身患重病的农民来说,合作医疗补助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真正缓解他们的困境。对五保户、特困户来说,100元都是他们无法逾越的经济障碍。因此农民们希望要尽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要加强农村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扶贫帮困、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给农民增收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附件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