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资外汇管理 针对企业改革浙江试出新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11:39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针对企业需求与要求着手改革 一说到2002年那次调研,时任外汇局浙江省分局局长的龚方乐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浙江作为我国经济大省,企业发展很快,需要不断拓展空间,走出去的愿望很强烈。当时,他带队到比较有代表性的宁波、绍兴、温州和台州四个地区调研,期间基本是走到那里,企业的意见就提到那里。诉苦、指责、拍桌子声至今仍犹在耳边。但也正是这些声音坚定了
当时,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外汇局替投资项目做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管了不该管的事;二是审批手续复杂,报批材料要求较多,企业必须提供与项目有关的十多种材料,易延误商机;三是不能购汇投资,而企业出口创汇又不能全额留成,企业没有外汇走不出去;四是重审批疏监管,外汇局对境外投资的事前审批管得严格,而对境外项目的真实情况却掌握不多。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在坚持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原则下,如何结合浙江的经济特点和实际,重点解决外汇管理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在外汇管理的基本框架下,如何进一步改进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对境外投资行为,外汇局应该“管什么”和“怎么管”。 执政为民,面对企业的需求与要求,外汇局必须开明、务实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对此,浙江分局认为,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不在于走出去多少企业,购了多少外汇。改革更重要的是体现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的变化,经营者在经营环境上的变化,管理者与经营者在沟通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经济发展和外汇管理的深远影响才是目的之所在。更重要的是,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国门不是最终目标,让“走出去”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带动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最终目标。 浙江分局被总局批准成为第一个试点后,分局立即成立了由专职副局长为组长、局内各处处长参加的“浙江省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领导、工作协调上给予保证,并责成资本项目管理处为“试点工作”的日常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分局及时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报告总局同意在浙江省进行改革试点的情况,并提出了实施意见,试点赢得了省政府领导的赞扬和支持。分局还主动与省外经贸厅、省计委通报情况,协调部门间的管理职责,争取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保证全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分局于2002年10月召开了“浙江省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做好试点的各项准备。 构建积极的政策框架推动境外投资 2001年9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浙江省政府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并就“走出去”的主体、形式和途径进行了明确,同时就改善“走出去”的外部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等等。意见的下发为浙江企业境外投资构建了一个积极的政策框架,促使预备实施境外投资的企业主体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为浙江产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到境外的做大做强打通了渠道、架起了桥梁。浙江省外汇分局积极跟进,于2002年10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其核心环节是取消购汇限制、简化审批手续。各方面政策的出台对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企业在良好的政策环境预期下,到境外去创业的胆子更大了,步子也更快了,在第一批企业走出去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已显示出积极向外发展、挖掘海外市场的投资热情。 统计数字显示,浙江省分局推行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后,截至2005年6月底,全省累计审批项目数达294个,中方投资总额31562万美元。从投资方式看,现汇出资占比95.28%,其中,购汇投资占现汇出资额的71.31%。购汇出资是境外投资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是推动境外投资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不难看出,以放宽购汇限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试点工作在浙江是成功的,其在解决企业境外投资核心困难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健康有序的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机制的形成。从今年1月至3月的项目数看,浙江省通过外汇资金来源审查项目21个,位居全国第一,从资金量看,中方投资总额0.28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这充分反映出境外投资在浙江的蓬勃发展之势。 境外投资试点助推民营经济 浙江经济的不断增长带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以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为显著特征。在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量的扩张阶段后,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已日趋饱和,加之以低价成本优势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已逐步将发展的视线转向海外,而通过境外投资设立海外公司,开拓国外市场成为其首选途径。正因为如此,浙江的境外投资发展格局才在一些时期、一些方面呈现出了特有的“民营化”色彩。 首先,从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占据着绝对地位,2002年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以来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6月底,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占比88.31%,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居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比6.26%和5.43%。这说明,浙江省产业资本的输出与其本身特有的经济结构具有内在的相容性。但可以预见,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及股份制改造在浙江的不断深入,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份制企业在今后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将逐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其次,从投资性质看,试点以来,截至2005年6月底,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中(出口)市场服务项目占比64.09%,是目前境外投资的主要类型,其他类项目位居第二的主要为生产制造业。前面提到,境外投资是民营企业拓展其出口产品海外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投资结构上浙江境外投资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当然,伴随境外投资渠道的不断疏导,浙江省一些成熟产业或产业链条末端的“边际产业”已经开始向境外有序转移;且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浙江境外投资模式尚存有很大的结构性调整空间。 最后,从投资地区看,港澳地区位居首位,其次为北美和欧洲地区。浙江境外投资地区分布与自身的进出口贸易地区分布呈密切相关关系,这表明经常项下贸易往来对资本项目交易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同时也客观反映出浙江省境外投资发展还处于出口贸易型拉动阶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调整目标的,如飞跃集团一位负责人曾说,集团原来的定位是如何把飞跃办成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最初的境外投资只是想设个摊点,多卖几台缝纫机,现在不一样了,他们要把企业定位于如何与国际大中型企业竞争并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这一过程离不开外汇政策的大力扶持。外汇局针对飞跃集团缝纫机出口销售的特点,积极帮助其解决缝纫机实物投资的出口核销问题和相关的出口退税问题,彻底解决其历史上出口产品实物投资形成的大量逾期未核销问题,提高它的出口核销率,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规范了它的境外投资行为,将其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纳入监管,并通过购汇投资政策帮助其实现售后服务网络、国际品牌营销、跨国公司布局等涉外经营战略,让一个不知名的企业从小小的台州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一个普通人圆了跨国公司老总的梦。 如今,试点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企业也许是最有发言权的。采访中,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革一年多后,分局的同志又一次走访杭州的万向、华立,绍兴的富润、海亮,宁波的海天机械、乐惠、慈兴等多家企业,并通过座谈会形式和宁波、绍兴等地的近30家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深的感受是企业对外汇局的态度变了,变得积极热情,变得更愿意谈真实的情况,变得更理解支持外汇管理政策。谈到境外投资问题,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对允许购汇投资,退还汇回利润保证金,取消境外投资风险审查,简化外汇来源审查程序等政策的印象深刻,普遍反映外汇局比较开明、务实,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