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地壳运动 西部发展首超东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02:42 第一财经日报 | |||||||||
经过这一轮宏观调控,改革开放25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一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一向发展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和北方,较普遍地高于全国水平。中国经济的几大板块,正在经历一场“地壳运动”。 从全国经济增长上半年的数据,以及各省市陆续公布的半年度经济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传统的高增长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较为普遍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华北、东北、中部
除了中西部地区,山东、辽宁、天津、苏北地区的增长势头强劲。目前,天津滨海新区获批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呼声很高,加上环渤海地区的辽宁振兴和山东GDP直逼广东的态势,以及北京的奥运因素对这个地区的成长的催化,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正在形成。但仔细观察山东、辽宁等投资高增长的省市,结构性问题仍很严重。山东的投资增长让我们吃惊,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同比去年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的同时,还达到了全国第一增速,工业总量已经超过了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但是,为了判断山东经济增长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要解析其增长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外资增长,以及山东省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异增长等等。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这一新格局,既是本轮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进入相对成熟期的一个征兆。广东深圳的发展引领了中国10年,然后浦东和长江三角洲从90年代至今再领风骚。但从生产要素来看,这两个经济区能源、土地的约束日益强化,就连一向供应充足的劳动力,也因为工资水平增长较慢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应不足。如果把中国经济的腾飞比作三级火箭的话,深圳是第一级,浦东是第二级,天津及其所辐射的环渤海地区,大有第三级之势。 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浙江、广东、上海来讲,既有土地和能源的严重制约,也有制造业产能的严重过剩。根据统计,现在100种主要产品中,有70多种供大于求,20多种基本平衡,有缺口的前年、去年表现在钢铁、汽车、电解铝、电力等等,现在这些缺口正在逐步弥补,投资也基本表现在这些行业。两年过后,这些投资形成产出,中国将基本没有供小于求的产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剩产业基本都在沿海地区,国内消费长期不振,投资增长放缓,出口就成为主要的需求。从市场上来看,外贸依存度极高的沿海各省,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周期、贸易摩擦和汇率变动的风险,一旦出现出口回落,过剩就将表现为企业亏损,企业效益下滑,以及增长的进一步放缓。此外,这些地区粮食产量少,人口密集,以省区为单位的话,东南沿海的粮食消费靠“进口”,如果粮食吃紧的话(耕地减少,人口刚性增长,自然灾害必然导致吃紧),粮价上涨将会先从这些省区开始,并将推动下一轮的CPI上涨。 所以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还是在东部。这也是迫切要求东南沿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所在。当前全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正好是抓住机会改变一些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时机,因为经济下滑的时候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失业。要解决东南沿海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就要把这些地区的高耗能、低附加值、工人工资待遇低的加工贸易逐步淘汰掉。我们认为,东部沿海各省的根本出路,是从制造到创造,提升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位置,走科学发展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