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浙商杂志:浙江百强企业超同 2004年秋天猝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 17:34 浙商

  一个在春天被评为“浙江百强”的企业,在秋天突然倒下了!

  2004年11月20日,秋风肃杀。位于钱塘江出海口的浙江超同集团里,最后一条生产线也停了下来。超同,就这样关门歇业了。

  ——一个在春天被评为“浙江百强”的企业,在这个秋天突然倒下了!

  ——一个年产值曾达16亿多元的浙江省“小巨人企业”,在这个秋天轰然倒下了!

  ——一个曾在全国同行业排到第17名的化纤企业,在这个秋天默默倒下了!

  ——一个立志“超越同行”的企业,在这个秋天悄然倒下了!

  “超同”倒了,倒得突然,倒得轰然,也倒得默然。

  超同集团,猝死在2004年秋天!

  人去也,厂空空

  2005年3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海盐县百步镇浙江超同集团总部。自动铁门严严关着,一个保安很警惕地问我们找谁。我们提出要见见董事长吴李明,保安说老总不在。我们想见见现在公司的负责人,保安说不知道现在谁负责。

  这个负责的保安,就是不让我们走到自动铁门里面去。

  矮矮的自动铁门后面,是一个很大的、也很有气派的厂区花园。中央是一个水池,清水很满,在微风中涟漪波动。过了水池,是一排五个不锈钢旗杆,高高挺立着,五面旗帜,猎猎舞动。水池东面,是一个水泥架搭建的园林,爬在上面的藤蔓尽管经历了一个寒冬,但还有绿色。厂区花园的后面,是一幢4层楼的琉璃瓦建筑,这就是集团的总部。但远远看去,窗户几乎全关着,里面大概真的是没有什么人上班了。

  这么大的一个厂区花园里,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人。在没有阳光的春寒里,更有几分凄凉景象。

  厂门口,由一位名人题写的“浙江超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铜字厂名还在,但厂牌的边上,贴着一家法院的白色封条。

  离开公司总部,我们到了百步镇东面的超同新区,那是一个占地300余亩、已建成100亩的“超同工业园区”。园区几乎是孤零零地建在一片田野里,从盐湖老公路到厂门口有100余米。这条水泥路的两边,搭着好几家临时棚屋,本来都是针对超同员工的杂货店、饭店,但现在只有一家开着门,好像也没有在做生意。

  新区内有一排排现代化厂房,鲜红的标语高高悬挂着,激动人心,富有鼓惑力。但是,厂区内人影稀少,更听不到机器声。自动铁门一样地关着,保安一样地对我们很是警惕。我们说要找“超同集团”的负责人,保安说这里已经不再是超同了,易主给一家叫“精诚”的企业了。我们问新企业什么时候会开工,回答是快了,第一批招工已经结束。至于具体哪一天开工,保安说还不清楚。

  超同集团一直是海盐县生产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下属四家公司,分别是超同科技、海盐超同、阳光聚酯、富华合纤。厂区分为东西两大块。西面的一块是30年来慢慢扩张起来的,东面一块是2001年投资开发的。但是现在,东面的厂区已经易主,西面的厂区一片沉寂。

  含泪回忆曾经的辉煌

  “超同倒得太快了,快得出乎我们的想象!”

  第二天,也就是3月3日上午,在经过一番周折后,超同集团办公室主任李雪明在处理好最后一个文件后,犹豫好久,终于对我们开口了。

  办公大楼一片寂静。大门口巨大的木雕雄鹰,被歪摆在一个角落里,上面积满了灰尘。从玻璃窗里看得见的几个大办公室,里面的桌椅东歪西斜,一片狼藉。

  李雪明说,这是他在超同最后一天上班了。处理完手头这些事后,他将离开这个工作了10多年的企业。说这话时,这位50出头的精干男人,声音有些哽咽,眼眶有些潮湿。

  据李雪明介绍,超同集团创办于1984年,是当时百步乡的乡办集体企业,最初的名字是海盐县化纤厂,不久就更名为海盐县超同化纤厂。以后有过几次企业名称的变更,但“超同”两字一直不变。“超同”之名,意在“超越同行”。他说:“我们这个企业,二十年来,一直从事化纤业,在同行中起步较早,持续时间也比较久,期间尽管经历过起起落落、风风雨雨,但毕竟坚持下来了,发展过来了,而且是越做越大。可是,谁想得到呢?……就这么突然间说倒就倒了呢!”

  李雪明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超同有过一次较大的危机。当时,由于企业内部有矛盾,便在乡政府的授意下,一拆为二,分成了两家企业。可是,那家分出去的企业,仅仅不到2年时间,就办不下去了。又是乡政府的授意,由超同去接收这家企业。其结果是,尽管兼并带来了规模的扩张,但也带来了1个多亿的银行债务。李雪明认为,这是超同以后发展中埋下的一个“地雷”。

  李雪明接着说,到了1999年,超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由乡办集体企业改成了私营股份制。企业共有7个股东,董事长占56%。进入2000年,化纤行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年景。这一年,超同一步跨入了超10亿元的大企业,利润超过1个亿。从此,超同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期。

  李雪明手头没有具体的资料,但他还是凭记忆给我们例出了企业快速发展的增长表:

  年份 销售收入 利润

  1999 6亿多元 4000万元

  2000 10亿多元 1亿多元

  2001 约13亿元 不详

  2002 约14亿元 不详

  2003 16亿多元 不详

  2004 不足4亿元 亏本

  李雪明声明,这份资料肯定不精确,但大概的情况没有错。

  记者没有办法拿到更真实的数据,只好把他提供的数据在此列了出来。

  从这组数据里可以看出,超同是在高速增长过程中突然跌下来的,摔得很重,重到死亡。

  那么,超同是怎样摔下来的呢?

  银行抽资,血液枯干

  “超同死,就死在银行上。”李雪明说,“一直以来,超同把往年的利润投入到固定资产上,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银行一旦把所有的贷款全抽走了,超同只好关门大吉。”

  据李雪明回忆,超同在银行的贷款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中国银行 1.8亿元(其中5000万元为流动贷款)

  农业银行 1.2亿多元(其中约500万元为流动贷款)

  信用社 约1亿元

  广发银行 最多时8000万元(一般为5000万元)

  招商银行 数百万元

  光大银行 数百万元

  华夏银行 数百万元

  同样,这一组数据也不准确,只能说大致如此。

  这里,前面三家金融机构大多数是以固定资产作抵押的;后面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全是以库存作抵押的。广发银行专门派了2个人进驻厂里,每天清点库存,以库存量来安排贷款额度。也就是说,超同在流动资金上,对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依赖性相当大。

  对一位深爱着自己企业的老员工来说,回忆企业的死亡过程,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李雪明不停地抽烟、喝水,有时神经质地离开座位,在办公室里走一圈。他慢慢地回想起来,说:2003年底,广发银行抽走了3000万元,但对超同的整个现金流没有多大影响。到了2004年4月底,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广发银行就在5月率先大笔回抽贷款,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一个个跟着回抽贷款。紧接着,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因为宏观调控的压力,纷纷回抽贷款。到10月份,超同手中可以调动的资金不足3000万元,而超同要正常运转,所需的流动资金至少得1.5亿元。这样,超同在几番压缩生产规模后,不得不全面停产。

  短短半年,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况下,超同突然从辉煌走向了死亡。


  爱问(iAsk.com)超同 相关网页约617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