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年增25.5% 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 09:59 国家统计局网站
  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固定资产投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快速稳定增长,1978-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1.75亿元增加到6827.59亿元,年均增长25.5%,是推动江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及相关统计资料,对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经济发展取决于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它对经济运行具有先导作用,并以其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

  (一)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从最终需求角度看,GDP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江苏投资率逐步上升。2003年,投资率为49.6%,比1979年上升了20.9个百分点,1979-2003年,资本形成总额平均占GDP的比例为42.5%。投资率的大幅度上升,为保证江苏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形成了高积累与经济高增长的良性循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年平均拉动率达52.0%。固定资产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表1:江苏总需求结构及各种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1](单位:%)

  年份

  GDP增速

  各种需求占GDP比重

  最终需求拉动率

  最终消费

  (消费率)

  资本形成总额(投资率)

  净流出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流出

  1979

  12.0

  54.0

  28.7

  17.4

  90.0

  24.1

  -14.0

  1980

  4.8

  54.9

  30.5

  14.7

  50.2

  37.1

  12.7

  1985

  17.3

  54.3

  41.6

  4.1

  22.7

  58.2

  19.1

  1990

  5.0

  50.6

  41.5

  7.8

  62.2

  68.1

  -30.3

  1995

  15.4

  43.7

  48.1

  8.3

  76.5

  80.3

  -56.8

  1996

  12.2

  45.3

  46.6

  8.1

  47.4

  42.6

  9.9

  1997

  12.0

  45.2

  43.8

  11.0

  40.1

  29.5

  30.4

  1998

  11.0

  43.9

  46.1

  10.0

  25.9

  68.7

  5.4

  1999

  10.1

  43.4

  46.2

  10.4

  40.3

  51.3

  8.5

  2000

  10.6

  43.2

  46.0

  10.8

  43.4

  44.6

  12.0

  2001

  10.2

  45.1

  44.6

  10.3

  48.6

  40.6

  10.8

  2002

  11.6

  45.2

  45.2

  9.6

  52.0

  41.6

  6.4

  2003

  13.5

  44.0

  49.6

  6.4

  50.5

  45.9

  3.6

  年平均

  12.3

  49.2

  42.5

  8.4

  45.3

  52.0

  2.6

  [1]现价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为投资率。不变价资本形成总额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即投资需求拉动与经济增长率之比为投资需求拉动率。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年增25.5%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组图)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与经济增长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经济波动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决定。一般而言,经济高涨总是由于总需求的扩张,经济衰退也总可以归因为总需求的收缩。由上图(1978-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曲线)可见,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曲线或者说经济周期与投资周期大体相似,除个别年份外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上下波动几乎是同向的。两条曲线虽不完全一致,但变化趋势和波动周期却基本相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与经济增长曲线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和“时滞效应”。但相比较而言,投资波动幅度要超过国内生产总值波动幅度。可以说投资波动直接引发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波动,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2、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也基本呈现同向变化。投资率虽然不是判断经济过热的唯一标准,但确实是反映经济冷热的一个敏感指标。下图显示,投资率在年度间是波动的,有的时期上升,有的时期下降。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也基本呈现同向变化,分时期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投资率水平平均值为37.9%,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1.6%。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地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不顾条件、急于求成的现象,根据各自的资源条件,竞相发挥“优势”,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纷纷上项目,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膨胀。1985-1988年投资率平均达44.0%,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5.1%。

  九十年代,投资率较大幅度上升,平均值为46.9%,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3.5%。1989年,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13.9%),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只有11.3%。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地以此为契机,兴起了新一轮全国性的建设热潮,于1993年达到巅峰。1992、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61.8%、60.8%,大大快于经济的增长,投资率达50.1%、53.0%。

  1997年,国民经济开始减速,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投资率也回落2.8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现象。1998-2002年,经济增长率年递增10.7%,远低于1979-1997年平均12.7%的水平。五年中有三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是下降的,两年微涨1%以下。但投资率有所上升。2003年以来,江苏经济步入新的发展周期,固定资产投资也摆脱低迷徘徊的状况,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2003、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8.6%、28.0%。
年增25.5%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组图)
(三)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乘数效应间接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乘数理论表明,投资增加可以引致国内生产总值的成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不仅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扩大投资会拉动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的需求,从而拉动与投资活动相关行业的产出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两者的波动形态来看,投资增长对同年或滞后一年的居民消费的增长走势有影响。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每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诱发社会总产出339.4亿元;每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这部分投资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波及过程,最终转化为消费需求增加50.2亿元,若当年全部实现消费将诱发社会总产出132.73亿元。每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如下表:

  表2:每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对各部门的影响(单位:亿元)

  部门

  产值增加

  消费需求增加

  第一产业

  24.54

  3.63

  第二产业

  242.96

  35.94

  # 工业

  216.90

  32.09

  建筑业

  26.06

  3.86

  第三产业

  71.91

  10.61

  # 交通运输及邮电业

  7.58

  1.12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8.05

  2.67

  金融、保险业

  5.98

  0.88

  合计

  339.42

  50.21

  (四)投资调节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

  投资具有“既为当期需求又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特点。从需求角度,扩大投资会从短期带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调节投资需求对控制社会总需求非常重要。从1991-2003年江苏最终需求的增长速度来看,投资需求增速比消费需求快3.2个百分点。从这一期间江苏最终需求的波动情况来看,投资需求的波动强度远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起伏相当大,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波动系数是最终消费的6.6倍,波幅比最终消费大26.1个百分点。投资的这一变化特点与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有密切关系。由于投资增长有一定的惯性,投资项目的建设工期一般需要几年才能完成,如果集中上一大批项目,由此引起的投资高增长往往要持续几年。当投资高增长诱发了经济全面过热时,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迫使经济降温,回归到适度的增长区间。因此,在我国,政府历次“扩张”或“紧缩”经济的落脚点几乎都集中在投资上。这种操作方式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见效快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3[2]:(江苏最终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及波动强度(单位:%)

  (1991-2003年)

  指标

  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年均增速

  13.5

  11.5

  14.7

  波动系数

  4.6

  2.1

  8.7

  波幅

  17.3

  7.9

  34.0

  [2]本表按不变价格计算。波动系数为年增长率的标准差,用以度量考察期内各年的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平均差距;波幅为增长的波峰点与波谷点之差。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作用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本质上主要体现在对有效供给形成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投资结构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结构的大问题,投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导和杠杆。因为现在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决定和预示着未来的产业结构。从现有产业结构来看,江苏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在向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投资稳步发展。投资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了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缓解了煤电油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2004年,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瓶颈”产业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63.6%、30.7%。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进入限制的逐渐放宽,江苏民间投资[3]逐渐进入各竞争性领域、部分垄断性行业和公益性领域,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2003年,江苏全部农业投资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达54.4%,对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已几乎遍及所有工业大类。制造业民间投资占到全部民间投资的57.9%,制造业投资中民间投资的比重达57.7%。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民间投资也占到36.5%。

  [3]民间投资是相对于国有投资、外商投资的一类投资,是以我国公民个人和个人集团为投资主体的投资,包括城乡集体经济投资、私营个体经济投资、股份制、联营等其它经济投资和城乡个人投资。

  表4:江苏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分布结构比较(单位:%)

  国民经济行业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1991年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2002年比1991年增减

  合计

  100.00

  100.00

  -

  第一产业

  0.38

  1.12

  -0.74

  农林牧渔业

  0.38

  1.12

  -0.74

  第二产业

  48.78

  63.52

  -14.74

  采掘业

  0.98

  5.93

  -4.94

  制造业

  35.47

  44.54

  -9.0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10

  12.77

  -1.67

  建筑业

  1.23

  0.28

  0.95

  第三产业

  50.84

  35.36

  15.4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9.15

  13.96

  5.19

  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2.01

  2.85

  -0.84

  金融业

  0.40

  0.53

  -0.12

  房地产业

  0.27

  1.97

  -1.70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53

  0.41

  0.1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97

  1.27

  1.7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3.95

  2.55

  11.41

  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35

  4.54

  0.8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54

  1.20

  0.3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41

  2.59

  0.82

  (二)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

  一定的经济结构是一定资源要素配置格局的反映。而一定资源要素配置则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所有制的分配比例影响着未来的所有制结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前导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条件。民间主导、市场导向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了江苏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民间投资呈现投资总量攀升、增长速度加快、所占比重提高的态势。2004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分别占29.4%、18.0%,民间投资比重达52.6%,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2004年,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民间投资的44.6%。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民间投资的第一主体。

  表5:江苏民间投资主体的结构变化(单位:亿元、%)

  时期

  累计额

  平均占民间投资比重

  民间投资

  #集体经济

  私个经济

  股份制经济

  集体经济

  私个经济

  股份制经济

  “六五”时期

  (1981-1985年)

  322.14

  156.56

  165.58

  ―

  48.2

  51.8

  ―

  “七五”时期

  (1986-1990年)

  964.3

  377.21

  587.09

  ―

  39.5

  60.5

  ―

  “八五”时期

  (1991-1995年)

  2790.99

  1788.5

  856.23

  146.26

  61.4

  34.5

  4.1

  “九五”时期

  (1996-2000年)

  5488.98

  2306.9

  2089.64

  1092.45

  43.2

  37.2

  19.6

  “十五”前三年

  (2001-2003年)

  5863.81

  1159.04

  2920.51

  1784.26

  20.0

  50.7

  29.3

  (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扩大投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基本手段。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则需要有相应的投入,因此投资与充分就业关系较为密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社会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主要是通过扩大对现有企业产品的需求,促进现有企业就业水平的稳定和提高;从长期来看,则主要是通过投资形成新的企业、新的生产能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市场需求空间,以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据回归分析,1980-200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全部从业人员数的相关系数约为0.62。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约2.4万个就业机会。民间投资特别是私营个体投资已成为江苏居民增加收入的一个新亮点和重要途径。2004年,发展民营经济的增收效应进一步释放,城镇个体经营者净收入增长17.7%。

  三、江苏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结构调整难度大

  现阶段,江苏投资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进的问题。一是投资的产业结构欠合理。2004年,工业投资高速扩张,带动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8.0%,而第一产业投资仅增长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占0.4%、53.3%和46.3%。投资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表明,农业的相对弱化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投资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中对农产品的需求在相当时间内数量都是庞大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的过快下降必然妨碍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难以改变农业生产率低下的现状。其结果必将制约江苏工业化进程,阻碍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钢铁、水泥等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分别位居制造业投资第1、4、3和8位,分别占城镇投资的5.8%、3.0%、3.5%和1.8%。

  二是固定资产存量与增量调整变化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各种所有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增量即新增加的投资进行的,相对而言,政府通过国有资产存量形式转换筹资进行投资结构调整的力度则要小得多。以工业为例,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3.4%,国有工业企业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10.4%,而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23.9%。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投资的地区布局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关系极大,特别是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显著的重大项目的安排,会对地区经济格局产生重要作用。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政府通常追求达到最优投资密集度,倾向于在经济增长效应较好的投资基点上继续增加投资,加大投资的集聚度,而不是建立新的投资基点。长期以来,江苏投资始终表现为苏南规模较大,而苏中、苏北由于面临地区内市场狭小和资本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投资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苏南占67.3%,苏中、苏北分别占13.2%和19.3%。苏南民间投资总额为1600.1亿元,占到全省民间投资67.6%。

  表6:江苏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所有制结构(2002年)(单位:%)

  经济类型

  所有制构成

  所有制占全省份额

  苏南

  苏中

  苏北

  苏南

  苏中

  苏北

  国有

  35.7

  33.6

  40.6

  56.5

  15

  26.6

  集体

  11.3

  10.9

  7.7

  64.3

  17.6

  18.1

  股份制

  7.6

  9.5

  4.5

  62.5

  22

  15.4

  “三资”

  17.4

  8.4

  4.3

  80.7

  11.1

  8.2

  私营

  18.9

  17.9

  24.5

  55.5

  14.8

  29.7

  (二)投资率偏高

  从江苏投资率的国际比较看。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世界投资率的平均水平为19.9%,低收入国家为19.7%,中等收入国家为22.9%(其中,上中等国家为19.0%,下中等国家为25.2%),高收入国家为19.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年份是一国(地区)历史上投资率最高的阶段之一,较为典型的有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最为典型的则为日本、泰国和巴西。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即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的投资率分别为19.3%、14.3%和23.9%。可见,江苏的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江苏投资率水平偏高是不争的事实。

  表7:江苏投资率的国际比较(单位:%)

  地区

  1990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美国

  17.6

  19.5

  20.3

  20.5

  20.7

  18.7

  18.2

  日本

  32.8

  28.7

  26.8

  25.9

  26.2

  25.6

  --

  德国

  22.4

  21.6

  21.8

  21.6

  21.9

  19.6

  18

  印度

  25.2

  22.9

  21.4

  23.7

  22.7

  22.3

  22.8

  巴西

  20.2

  21.5

  21.1

  20.4

  21.5

  21.2

  20.3

  埃及

  28.8

  21.7

  21.1

  20.5

  18.3

  16.9

  16.9

  世界

  24

  22.9

  22.4

  22.1

  22.5

  21.4

  19.9

  中国

  35.2

  38

  37.4

  37.1

  36.4

  38

  39.4

  江苏

  41.5

  43.8

  46.1

  46.2

  46

  45.5

  45.2

  实践表明,过低的投资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而导致经济萎缩,是不足取的。一定时期内,高投资率有利于经济加速发展。但高投资率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势必会拉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的过快发展,导致经济过热等不良后果,也是不足取的。高投资率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其一,是形成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是导致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加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如果突破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投资总量增长超过一个合理范围,投资率持续在高位上,并且伴随着较高的消费增长率,就会使宏观经济发生偏热或过热。由下图可见,物价上涨则一般与投资快速增长的年度相吻合,且略显滞后。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CPI平均上涨7.62%。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投资大规模膨胀时,1988年CPI上涨21.9%。九十年代,投资率较大幅度上升,物价指数也大幅度上升,CPI平均上涨8.1%,1993、1994年更达18.2%、23.2%。
年增25.5%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组图)
  其二,导致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增加投资意味着扩大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是与消费率低联系在一起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当生产能力持续超过有效需求规模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投资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使得靠高投资维持的高增长难以维持,导致经济大起大落。计算资本边际生产率[4]。1996-2000年,江苏投资效率为0.21,即100元投资导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1元,而日本(1966-1970年)、韩国(1976-1980年)、墨西哥(1971-1975年)、阿根廷(1961-1965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的五年时间的平均投资效率已分别达0.37、0.36、0.26和0.53。

  [4] 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除以当期资本形成总额

  其三,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片面理解“发展就是硬道理”,认为加快发展就是加快经济增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其在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上产生越位和错位,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目标,加之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和预算软约束[5],结果使得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许多投资项目建成后形成的新生产能力是没有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这种拼资源、扩张土地资源占用的外延型投资方式虽然能拉动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从长期看反而加剧了供过于求的矛盾,浪费了宝贵的经济资源,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这种长期高度依赖资本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给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5]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在享受投资收益的同时并不对其行为承担风险,或承担的风险远远小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

  与投资相比,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长期偏低。2004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6%,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11.4个百分点。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看。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我国消费率为58.0%,世界平均水平为80.1%,低收入国家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其中,上中等国家为75.2%,下中等国家为72.4%),高收入国家为81.0%。2002年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即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消费率分别为81.2%、78.8%和68.9%。2003年江苏消费率仅为44%,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明显偏低的。

  四、江苏投资增长展望及路径思考

  在乘数―加速数模型作用下,投资增长的上限受制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总量,投资增长的下限受制于在乘数原理作用下的固定资产折旧。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长的上限往往低于理论上限,而投资增长往往高于理论下限。这是因为,为了防止投资大起大落,以及投资剧烈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政府往往在投资接近下限时增加政府投资,在投资接近上限时努力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度投资率所处的区间也不同。就今后的发展而言,要保持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改善发展环境,增加社会就业等等,都仍需投资高增长的支持和推动。未来15年江苏存在着巨大的自主投资能力,投资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既要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又要防止投资过热,既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要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保持江苏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路径是:

  1、保持投资长期稳定增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引入竞争机制,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信息咨询和服务环境等方面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引进市场化机制募集资本和吸纳社会资金,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国有资产流动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聚集,同时,着力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防止投资过热,就是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动投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下力气降低政府直接投资一般性生产项目的比重,尤其是要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避免粗放经营带来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3、推进投资方式转变。转变投资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即发展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力求避免规模大而效益低,质量差,建成项目生产能力困置的投资;发展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投资,力求避免环境污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由于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大量存在,妥善把握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关系。

  4、注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针对江苏投资产业结构存在的偏差,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投资产业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加强第一产业,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高度化。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资,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力度。有效增加第三产业的投资,适度增加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基础行业的投资,加大对金融保险业、科研、信息咨询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投资。

  5、加快区域投资结构调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发展”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改变贫困局面,关键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苏北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市场广阔等比较优势,加强与苏南的联合,更多地利用区外资金包括外资,以冲破其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6、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把投资体制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并符合WTO规则的新型投融资体制,着力促进民营资本成长。完善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明确投资风险责任,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用,严格限制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张卫东 王德舫 孙建祥 钱宁 陈军)

  附件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