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湘南郴州观潮:把南大门建成内地的沿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10:16 红网-湖南日报 | |||||||||
本报记者 金中基 周卫国 邓明 在湖南的经济版图上,一个经济高地正在南口崛起。这就是湘南的郴州。 郴州,这个在湖南并不显大的地方,过去经济一直处于中游位置,近些年凭借“毗邻广东、靠近港澳”的湖南“南大门”独特区位,大步流星地融入“珠三角”,经济异军突起
在全省,郴州GDP的增幅已连续10年高于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连续5年位居第2位,利用外资连续4年保持第2位。这个有“粤港澳后花园”美誉的城市,旅游综合收入由过去全省的第9位飙升至第3位,直逼长沙、张家界。 一路飞扬直上的郴州,令人刮目相看。人们惊呼:“湘南跃出一匹‘黑马’!” 以浩荡之势融入“珠三角” 郴州扼湖广之咽喉,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处于长沙与广州的中间地带。 从郴州市区到最南端的宜章县城,要经过一段广东地界,常常给人造成到了广东的错觉。宜章人说,如果在长沙和广州之间的版图上画一条直线,中点就是郴州,宜章正好在这条线的黄金分割点上。我们与广东,山水相连,习俗相近,有无互通,经济水乳交融,就像是一家人。 在郴州采访,南粤的风扑面而来,大街小巷充溢着愈来愈浓的“广味”。一辆辆挂着“粤”字牌的汽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着;一家家广式酒楼,高朋满座,宾客盈门。在这里,喝早茶,吃粤菜,这些广东人的习俗颇为盛行,许多人还操起一口地道的粤语。 南来之风,清新诱人,奔涌激荡,它把矗立着、封闭着的湖南“南大门”打开了。在20多年后之今天,这股南中国海吹来的大风,势头更加迅猛,更加强劲,掀开了郴州发展的崭新一页。郴州的山山水水,都在接纳这股清新的空气,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不仅在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上向着“广味”改变,这里的经济更是一跃而起,冲出狭隘天地,正以汪洋大势融入“珠三角”,汇入澎湃汹涌的珠江大潮。 走在五岭大地上,记者沿途所见,华润电力、恒基伟业、高斯贝尔、三九集团、广东梅雁等20多家“珠三角”地区的大企业、大财团,把招牌挂到了郴州。他们带来了大的项目、大笔资金、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把郴州一方土地闹得风生水起。 这里,既有一批大的产业项目安营扎寨,又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开花结果。最大的广场五岭广场,最大的市场五岭大市场,最长的步行街兴隆步行街,最大的宾馆国际大酒店,这些代表着郴州形象的标志性建设,都是沿海客商投资开发的。就连郴资桂高等级公路、自来水厂、湘粤学校,也是融进沿海资金的杰作。 记者在郴州采访之时,一个投资49亿元的项目刚刚签约。这个项目,由高宝添(亚太)集团承建,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陆地室内养鱼技术,利用人造海水养殖名贵鱼,打造郴州“金海岸”。据介绍,1995年以来,“珠三角”区域在郴州投资项目突破600个,累计投资超过220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占到全市的8成以上。 项目进来了,资金进来了,产业进来了,人气也进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粤港澳游客向郴州涌来。东江第一漂、莽山生态第一山、苏仙岭十八福地、飞天山丹霞地貌,一处处美丽迷人的景观,霎时成为粤港澳客人休闲、度假、观光的乐园。仅去年一年,全市就接待游客630万人次,其中6成来自粤港澳。这里的旅游营销,直面粤港澳市场。2004年9月举行的莽山“开山大典”,郴州市把电视直播权卖给了广东人,在广东卫视现场全程直播,开外省电视入湘大型直播之先河。 经济是市场的产物,没有省界之分,没有属地之别,按照特定的规律,在自身的经济圈自由活动。融入“珠三角”,郴州经济突破了行政区划束缚,跨越了山重水隔的南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它的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紧跟着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转动,人流、物流都向着南方流动。 “珠三角”流行什么,郴州就兴起什么;“珠三角”需要什么,郴州就生产什么。郴州的煤炭、矿产、电力、水泥和农产品主要销往了广东,各类商品年销售总额上100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30%。郴州每年还有10万个体运输户跑广东,60万人到广东打工经商,从那里捞回的现金票子达50亿元之多。 天刚蒙蒙亮,苏仙区蔬菜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记者来此,只见菜农正在把采摘好的鲜嫩芹菜、白菜、香菇装上车。菜农说,郴州到广州只要4个小时,这些菜中午就可以端上广东人的餐桌。 把“南大门”建成“内地的沿海”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去年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泛珠三角”地区人们的欢迎和广泛认同。在郴州人的心中,更是掀起波澜,激起万丈雄心。 “‘泛珠三角’战略,给郴州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一个最大的机遇,就是产业转移的机遇。”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冷静地分析说,“泛珠三角”战略机遇千载难逢,面临的挑战也大。 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郴州硬件差距大。郴州人均高等级公路里程只有“珠三角”的三分之一,3条出省公路对接广东宽阔平整的路段,显得又窄又破。二是周边地区竞争态势激烈。广东在粤北搞起了“ 飞地工业”,以最大的优惠,为先发地区产业到粤北发展提供空间。江西赣州招商引资势态咄咄逼人,去年一年引进外资5亿美元、内资上100亿元。 面对挑战,郴州市委、市政府大胆地提出,要把湖南的“南大门”建成“内地的沿海”。他们一改过去被动接受辐射的局面,毫不含糊地主动融入“珠三角”。 去年5月,郴州派出一队人马,来到邻近的韶关、清远、赣州三地开展调查。他们发现,郴州在政策、机制、观念上与这些地区有着较大差距。一个对接沿海、鼓励投资的政策文件在郴州出台了。记者翻阅这个文件看到,沿海有的,郴州有;沿海没有的,郴州也有。有的甚至比沿海还要优惠。比如电价,郴州平均每千瓦时0.5元以下,而广东则在0.7元左右。 资本总是向着“洼地”流动,向着最大利益扩张。他们一手打造政策平台,一手打造产业平台,以“沿海的优惠,内地的资源”,大举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郴州人说,只有创造一个与沿海一样的政策环境,一个与沿海一样的优惠待遇,一个与沿海一样的发展空间,才能把郴州真正打造成“内地的沿海”。 郴州人有豪气,敢为人先。在构建“内地沿海”的产业平台中,他们冲破思想观念掣肘,甘于当配角,舍得把优质资产、优势企业拿出去融资,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胆略。据介绍,纯粹做中间配件或来料加工的“三来一补”企业,郴州就有170多家。记者在嘉玛服饰和郴丰鞋业采访,他们说,尽管郴州人只挣得工钱,税收也不多,可是这两家企业,就有上万人在这里就业,算起来还是蛮划得来的。 烟波浩渺的东江湖,人称湘南洞庭。这一湖好水,郴州人也毫无吝啬地抛了出去,成为外来投资者竞相角逐之地。 旅游开发这一块,今年初被珠海客商陈明哲独自包下,而且他合同一签49年,拿走了70%的股份。他计划投资3亿元,目前已投入开发资金5000万元。记者沿湖行走,新栽上的10里樱花长廊,花蕾初放。潜水、帆船、滑水等水上娱乐项目也已启动。 广东老板韩少华携资而来,建起了冷水鱼养殖场,一网网活蹦乱跳的三文鱼,成为专供酒店的抢手货,一年销量达200吨。 一湖平静的东江水,就这样在开放思想的激荡下,在外来资本的涌入中,活了起来,泛起一阵又一阵的涟漪。 在战略合作中谋求互赢 一个“西电东送”项目,在合作中实现了三方共赢。香港人赚了利,郴州人赚了税,广东人赚了电。 这个项目由香港华润投资25亿元,在鲤鱼江电厂扩建2台30万千瓦机组,前年投产发电。去年华润得利4亿元,郴州收税1.8亿元,30多亿千瓦时电全部送往了广东。 “谋求互赢”,这是郴州战略合作出现的新气象,是郴州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南口郴州,与“珠三角”两相比较,各有优势。“珠三角”有项目、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郴州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郴州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武汉,均可朝发夕返,是湖南乃至中部地区货物出境距离最短、最方便快捷、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郴州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有着巨量的宝藏,其中钨、铋、钼、石墨的储量居全国之首。 郴州市长戴道晋向记者坦言,郴州要打“优势牌”,用自己的优势去吸引投资,吸引项目,激发活力。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达到互赢。 莽山“一脚踏两省”。海拔1902米的主峰,湖南人叫它“猛坑石”,广东人叫它“广东第一峰”。这座有着“原始生态第一山”之称的莽山,因边界争执,闲置长达50年。 记者登上主峰,只见两省在这里各自竖了碑牌,一座亭子横跨湘粤界线。莽山公园负责人说,莽山的开发,得益于我们主动放弃前嫌,搁置争议。郴州与广东阳山、乳源一起投资,修通了上山的道路。还有几个广东老板进山兴建宾馆和景点项目。去年开山以来,湖南人赢得了6000万元综合旅游收入,广东有6万人前来观景。广东省旅游局官员称,莽山开发,是粤湘两省合作发展旅游的经典范例。 对于战略合作,郴州不仅打破了陈规,着眼于长远,而且有所选择,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郴州人把这叫做“招商选资”。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无疑是郴州对外开放的新飞跃。 在一次大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听到反映,一个4600万元的项目,被市直部门气跑了。市里马上责成有关部门查处此事。调查结果,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这是个沿海转来的小钢铁项目,尽管4000万元投资已经到账,郴州市坚决把它赶走。他们一鼓作气,对全市的20多家地条钢厂实施了关闭,还郴州碧水蓝天。 采风南岭下,回首望烟波。面向南中国海的郴州,中国女排曾从这里起飞。在融入“珠三角”波澜壮阔的浪潮之中,郴州得天时地利,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新形象,闪耀在充满生机的“湘南经济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