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杂志社总编辑宋立新作客新浪聊天实录(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18:11 新浪财经 | ||||||||
主持人:刚才谈到《英才》杂志,我看到这本杂志上写道一本“传播经营人性理念”的杂志,是不是可以解释你们杂志的定位? 宋立新:实际上我们最基本的观点是商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一切都是从人本出发的,我们认为人才是成功的个体因素,《英才》是带领人才群体走向成功的人,简单的话说,一个很 聪明的人和一个管理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的区别在于英才具有影响力,具有影
主持人:请您用这种视角解读一下最近《英才》报道的一些事件? 宋立新:《英才》这一期做了关于天狮集团和他的团队在去年发生的纠纷,在这样的事件里,关于人事方面的纠纷,其实每一个都可以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我们的视角不是去讨论谁对了,谁错了。我们是想讨论让大家看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作为职业经理人来说应该重视企业家的需求。因为你是在为企业家提出这样的一些目标去做努力的。我们说了股东的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企业肯定是要为股东创造利益的。 另外一点,我觉得企业家也不要漠视职业经理人的能量,这个能量发挥好了可以载舟,发挥不好可以覆舟,我讲这个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很多企业发生了纠纷之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太忙于很宏观的东西了,反而忘记了眼前的一些因素。所以这样的一些事件,《英才》关注的是比较多的。 主持人:我想知道一下,《英才》这种理念或者说定位,是在什么时候确定的呢?现在,国内的商业媒体已经很发达了,财经的日报也开始兴盛,杂志的周刊还有月刊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英才》这种定位从它开始产生的时候到现在有没有产生过什么变化? 宋立新:刚才我谈到我们从99年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定为一本传播人精神的杂志,这点很感谢和新浪的合作。在5年前,也就是2000年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合作,做了企业家,年度十位巨人企业家和年度最具价值的经理人,这样的提出是当时抱怨没有这样的市场,没有媒体的关注和监督,资本一定要通过人实现它的价值的,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当时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们两家就开始做这个活动的口号叫做信任带来合作,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取决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强大,和职业经理人素质的提高,这一点才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长点,企业家肯定是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能干的企业家和十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合作,能量可能达到百倍,当时从这个市场环境和需求来说,大家在一起整天谈人的事,谈企业的人才难得的问题。我们觉得媒体应该去关注这样的需求,所以这样一个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给大家一面镜子,在镜子的反射下,每个人都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把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做的更好,结果就是中国的经济会发展的更好。 主持人:刚才谈了国内的媒体圈,作为在财经媒体圈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人物,你觉得中国财经界的媒体和国外的媒体,比如说华尔街日报等等,他们之间有什么差距? 宋立新 : 我想差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环境,我们没有这么大的交易量和并购事件,我们在财经新闻的量上就会少很多,这一点我觉得是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必然的差距。 第二方面,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财经杂志还是刚刚处在一个发展期。因为从经济收入上来讲,经济收入低的地方看电视是最多的;第二看报纸,第三才是杂志,当然我说这点是基于网络出现以前我们传媒专家做的统计。这些外因都构成了我们现在无法做到像华尔街日报这么大的数量和内容。从内因讲,我们杂志的技术差距很大,这种技术不是硬件的东西,我们很多时尚类的杂志应该比财经杂志走在前面,他们通过版权合作引进了国外的管理。 《英才》去年开始做文化的产业化流程,应该不只是说财经媒体,所有的媒体都做了很多年的技术,从整个的管理上有很多积淀下来的规律。我们文人的思维方式很固化,如果做不到文化产业工业化流程的标准化,在人才的培养上时间成本就相当的昂贵,尤其是财经记者人才成长的素质和成本都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差距还在于我们能不能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发展不仅在于我们有多高的理想,而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学习别人这种很细节的,或者是说很工业化的流程。福特提出来关于工业化流程,带来大规模的生产,所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很多人认为跟文化产业相违背的。具体的数字记不清楚了,当时欧洲对美国的文化产业这种提法就是讥笑为文化工业,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出作品,他们只是出产品。但是我们今天看一看,在全世界的电影院里面,每6家就有一家正在放映美国的电影,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在上升。据说在电影院的放映时间段里面,各个国家本土的电影已经占很少的比例了,而美国电影占了绝对的优势。正是因为他们把很多的文化产业,切分出很多流程,在每个流程上有很多专业人士。比如说迪斯尼的动画,其实是有很多的专业工作室组合而成的。为什么我们的动画片会这么小,成本这么高,是因为我们依赖一个人去做,要通过他的艺术灵感,像很多老字号的艺人,他如果逝世了,手艺可能就失传了。 我认为我们跟国外主要的差距在于,我们还是没有看到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可能只在模仿那些专栏表面的设置,或者是风格的设计,没有看到他们的思维方式才是持续的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