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代:非公经济36条出台 希望与疑虑共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 16:00 中国新时代 | |||||||||
解决近2亿人就业难题、为GDP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非公经济在欢迎一份文件的诞生 文/本刊记者 焦 晶 5年前,沈阳人王毅从国企跳槽到了民营企业,成为注册资本200万元的沈阳远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在民企做老板的5年中,他遇到的麻烦事却一件连着一件。感
这并非个别现象。统计显示,全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它们普遍感到资金紧张,约77%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且企业规模越小,资金融通越困难。非公有制企业一直在“非国民待遇”的重重压力下艰难生存。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多久? 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业界期许已久的“非公经济36条”。 “非公经济36条”原则通过 追根溯源,这个文件从酝酿到出台,历时整整2年。2003年初,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确定当年的重点专题调研之一,就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调研,调研组组长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担纲。通过对广东等地的广泛调研之后,厉以宁等人起草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报告。 报告历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诸多制约因素,首当其冲的是“贷款难,融资渠道不畅”;其它制约因素还包括“税收政策不公平,税负过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不够”等等。报告还提出了解决个体私营经济种种难题的建议。 2004年2月13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将这份调研报告报送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总理当天就做出重要批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似应有一个通盘考虑,要着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形成一个指导性文件。” 2004年7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在青岛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来自全国10个省份的13位非公有制企业代表成为会议“焦点”,他们积极向参会高官传递非公有制经济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 最令他们难忘的,还是座谈会期间匆匆一瞥的、包含40条内容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性文件框架思路》;以至于中华茂祥集团董事长王茂祥在接受《中国新时代》采访时,还兴奋地回忆起自己当时在会后说的话:“我提到的意见里面都解决了,其他民营企业家提的包括贷款难、政府诚信等的问题,都能解决。” 2004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到浙江考察,召集包括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等在内的9位浙江民营企业家,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此时,这份文件已变为36条。 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具体措施则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这些措施,只有为之期待多年的民营企业家们,才能掂量出其“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