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半小时:《中国经验》系列报道――福建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21:50  CCTV经济半小时

  今天我们《中国经验》关注福建省。福建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不仅距离最近,语言相通,而且台湾80%的居民祖籍都在福建,两地真称得上是血脉相连。正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台资都把福建当作它们投资大陆的第一站。

  不过,从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来看,福建省实际利用台资,近几年却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最高的1997年,实际利用台资12.3亿美元,到了最低的2000年,急剧下降到仅有4.89亿美元。即使最近4年,福建省实际利用台资数额有了小幅回升,也都在5亿美元左右低位徘徊。台商在福建的投资,落入低谷时,在内地其他地方的投资,却突飞猛进。我们再来看一下2001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引进台资的情况。

  (截至2001年底,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台商投资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台商实际投资总额最多的是:江苏省。合同利用台资金额最多的也是:江苏省。)从这个排名中,可以看出来,台资越来越多落户珠三角、长三角。福建近水楼台却没有先得月,这是为什么呢?

  福建改善交通

  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勇:福建三面环山,一面面海,人家说蜀道难,闽道比蜀道还难走。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80%的面积为山地,交通极为不便。与相邻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3年,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只有700公里,而长三角的江苏省则突破了2000公里,珠三角的广东省更是超过了2300公里。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现在山区的经济发展大概每年都要比沿海差3到4个百分点,那么原因我想主要是交通,因为交通落后。

  对于福建省来说,交通不畅已经成了制约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为福建省招商引资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改变交通梗阻的现状,福建省打出了第一张牌:修路,构筑交通大动脉。

  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勇:我们要花一千亿元。

  对于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600多亿元的福建省来说,这笔钱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即使是捉襟见肘挤出的建设资金,在福建省还面临着另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就是福建省多山地,丘陵纵横,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极为高昂。这是2003年6月开通的福鼎到宁德的高速公路,长度仅为141公里,但隧道却修了14条,大桥建了16座,每公里造价高达4600万元,是全国山区高速公路平均造价。

  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勇:我们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勒紧裤带,把交通基础设施搞上去。

  尽管每年要从财政中拿出上百亿元修建道路,但是修建道路的资金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缺口。为了筹集资金,福建省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从1998年起,开始征收公路建设基金;通过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上市的资本运营方式,筹资13亿元;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解决了几十亿元;同时,福建省正在尝试新的做法:引进省外、境外资金,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

  郑勇:现在应该来说交通大大改善了,因为我们这几年致力于打通福建跟内陆省份联系的通道。比如我们沿海的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700多公里,这就连接了长三角跟珠三角了。

  2004年,福建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了一千公里,2005年还将新建900公里。2004年12月28日,龙岩到厦门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这标志着福建省所构筑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已经形成:从任何一个地级市到省会福州都不超过4个小时,到出海口不超过2个小时。交通的改观为福建的许多山区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把交通搞起来,把运输成本降下来,山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它的条件的,另外往往山区还是有山区的资源优势。

  龙岩位于福建省西部山区,拥有福建省近50%的煤,60%的锰,80%的铁。但由于交通不便,龙岩丰富的资源无法得到开发利用,当地的经济一直非常落后。如今,龙岩到厦门的高速公路开通后,多年藏在深山中的龙岩终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龙岩至厦门高速公路开通的这一天,龙岩市政府同时推出了名为“投资龙岩”的项目推介会,当天就签约53项,吸引外部资金40亿元。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首先是创造好投资环境硬环境,就是路、水、电、交通、电信这方面的投资,这几年福建在一直努力。

  不仅地处闽西的龙岩,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高速公路的修建。就在2003年同三高速公路通车后,宁德和漳州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位于闽东的宁德,2003年吸引项目120多个,新增产值10多亿元。这是位于闽南的漳州,同三高速公路通车后,当年开发区的工业产值比上年翻了一番,达到50亿元。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就要把海峡西岸的这一块地区,变成一个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对外开放的这么一个区域,那这一块地区的经济能够更快的增长,让这一块地区形成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中间的一个亮点。

  福建不惜财力,构筑一个畅通的交通大动脉,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给偏远落后的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要实现闽台经济全面对接,修路还仅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打通闽台经济的产业链条,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为了把闽台经济,发展成一个能与珠三角、长三角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极,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位居核心地位的厦门是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城市,他们吸引台资当然有先天的优势,但在台商看来,如果后天不足,厦门这些优势也会变得荡然无存。

  厦门专业投资区

  吴进忠,1989年,他怀揣300万美元,从台湾来到厦门,办起了一家生产眼镜的工厂。来厦门之前,吴进忠就在台湾做眼镜生意,当时台湾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镜生产基地。吴进忠认为,一海之隔的厦门,有着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在那里生产太阳镜,一定会有更高的利润,但让吴进忠先生没想到,在厦门办厂不久,他的生意就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厦门缺乏相关的配套厂商。

  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进忠:我们不断地希望我们的一些相关的配套厂商,希望他们能够到厦门来,逐渐在整个产业这边形成一种产业链的组成。

  吴进忠先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没有配套厂商,他所需要的所有原料和配件都得从台湾进口,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事实上,在厦门,有着同样遭遇的台商并不只有吴进忠一个,他们的困境促使厦门市政府重新思考招商引资的产业布局。

  黄菱厦门市副市长:我们有意识地针对台湾某一个产业,然后我们在台商投资区中间,做出一定的规划,让他这个产业过来的时候有一个聚集度。

  [1]  [2]  [3]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