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西部大开发 > 正文
 

大都市圈欲破西北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2:04 中华工商时报

  

大都市圈欲破西北困局

(图)“大乌鲁木齐”建成后,乌鲁木齐市将增加250万-280万人。图为乌鲁木齐市南门金融一条街 本报记者金炜/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赵民望

  西部的问题许许多多,西部开发的种种命题,都是在催动西部快速发展,但差距却越来越大。在中国成堆的发展中的问题里,东西部发展失衡,无疑是一块硬骨头

  当西部地区成为中国走向富裕的最大筹码时,核心的难题就是到目前为止,政府给予
这个地区一系列的扶持,都不足以推动中国这块面积最大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西部进行拆分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思路的转向。现在,有一种模式成功地印证了它的优势所在:区域内的经济圈

  西北经济虽然落后,但是几个中心城市的活力,尤其是各个省会城市的壮大,却给西北地区画出了另一条路线:形不成一个经济圈,但可以冒出若干大“都市圈”

  西部不是“一个”问题

  西部的问题许许多多,西部开发的种种命题,都是在催动西部快速发展,但是差距却越来越大。在中国成堆的发展中的问题里,东西部发展失衡,无疑是一块硬骨头。“西部大开发”热过了一阵,渐渐地回归到寻找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轨道。“热起来”是应该的,如何走下去却是不能不知道的。

  当西部地区成为中国走向富裕的最大筹码时,核心的难题就是到目前为止,政府给予这个地区一系列的扶持,都不足以推动中国这块面积最大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论怎么评价西部开发方略,可以肯定,没人敢乐观地给出西部经济腾飞之日的时间表。

  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由来已久,不可能企望西部地区在若干个10年就赶上东部发达地区。现在的一个误区是,我们更多地把西部当作“一个”问题来处置,总是试图在政策上通过种种的优惠来扶持,地方政府为此也患上了引资饥渴症。此时背景下的西部大开发,资本的本性、市场规律已经变成主导力量,仅靠优惠政策发展西部是不现实的。之所以认为西部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西南、西北两个区域的发展问题,关键在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本身,急需区域经济形成规律的导引。事实上,今天西部地区的西南和西北本来就是两个相对孤立、缺乏密切联系的区域。如果把西部地区拆开,再看西部问题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由此,记者以为笼统地提出西部问题,是难以解决西部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的。因而把西部当做一个“概念”,让它在代表不发达地区的同时,应当以不同的方式来分别改变西南、西北的处境。对西部进行拆分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思路的转向。现在,有一种模式成功地印证了它的优势所在:区域内的经济圈。

  去年,就有经济界权威人士展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的全新格局。并且由此推断:我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将促进中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已经展示了它的活力,这三大经济圈正在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它们对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大。晚于“西部大开发”而提出的“振兴东北”,将打造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提出“8大经济区”的设想,其分析认为,我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将很快明朗,可能改变以往太粗的东中西划分方法,而以8大经济区取代。在这8大经济区内,没有“西部”一说,而有西南、西北之分。

  在全国,现实的发展不均衡是存在的,但是若干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圈却非常活跃。在西部,整体上的发展依然缓慢,但是同样的情况是,“不发达”并不是西部的全部,至少在西部的西南、西北两个经济区域里,差别就非常明显。西南地区因为重庆直辖、因为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靠拢,更因为西南沿边、沿江、靠海的“地利”,将出现不同的结局:西南肯定先于西北解决“西部问题”。

  基于这样的观察,记者以为,在面对西部整个地区时,政府的推动应当从两个地区的差异性入手,即:全力催动西南、西北两个独立经济圈的形成、壮大、再融合;而不是就西部说西部、就西部设计西部的发展蓝图。西南正在走向一个经济圈的初级模样,惟有“西北经济圈”还是一个找不到圆心点的地理位置存在。

  西部之北能否画出一个“圈”

  数年前,有专家预言:西北地区要逐步缩小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就必须实行赶超战略,力争在经济上有一个大突破、大跨越。因为如果今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维持在7%左右,而西北地区又能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高5%-10%的话,那么,西北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指数,要从目前的68.7逐步提高到75.0(以全国平均水平为100),将至少需要14-27年;若要提高到80.0,则至少需要23-47年。

  这位专家的结论是:西北地区要想实现大的突破、大的跨越,就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但是,直至今天,西北地区的经济现状与全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仍然在扩大。记者无意抹杀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尽管西北5省区的经济发展在全面提速,一些省份的速度甚至可以排到全国平均速度之上,但是总量、效益等硬指标,都把西北地区中的多数省区排在了全国的末位。有统计表明,西北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趋于下降。目前西北5省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而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1%,人口占全国的7.1%。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东部具有领先优势,中西部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不断涌向东部,扩散效应远远大于回流效应,加剧了地区间利益的不均等。

  正是在这样一种极为不利的形势下,西北地区各省区利用国家有限的政策、资金扶持,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地改变着落后的处境。看得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对于西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是有许多安排的,遗憾的是,这种安排只停留在了一般意义的号召上,并非制度上有什么创新。

  上世纪90年代,西北地区有过一些动作。其间,西北5省区曾经组织起了一个“西北5省区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于1993年在乌鲁木齐首次召开后,以轮流坐庄的形式已在西宁、银川召开过3次。每年举办一次、轮流坐庄的联席会议,期望能够通过这种协调机制,促进西北地区间的经济协作以及产业联动。记者采访过1996年9月在兰州举办的第四次联席会议。当时,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5省区的党政主要领导,以及新疆建设兵团、中央、国务院11个部委单位的代表和负责同志,就推动西北地区的联合开发的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与会人士认为,西北地区加强联合协作,共谋经济振兴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西北地区只有加强联合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才能集中力量办成一个地方想办而又难以办到的事,才可以加快开发步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早日实现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目标。加强西北地区的联合协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扬长避短、优势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共同特点和利益出发。只有从一些易于办得到、见效快的事情入手,才能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逐步推进。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请求国家“九五”期间对西北地区给予更有力政策支持的建议》,重点研究了需要国家布局的西北地区联合开发项目,并协商了西北5省区六方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开发项目。各省区承诺在信息、信贷等具体政策上,为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改造、跨省区的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给予优惠和支持。

  就西北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这个“党政领导联席会议”的努力是积极的,它的实际作用就是在促成一个经济圈的形成。可惜的是,这个制度后来流于形式,慢慢地没有了声响。代之而起的是陕西的“西洽会”、甘肃的“兰洽会”、新疆的“乌洽会”以及青海的“青洽会”……

  就西北地区的经济而言,产业构成的雷同化、或者同质化本来就很严重,设想中的经济圈内各个关联方已经存在相同产业的竞争。再加上先天不足:几个中心城市相距遥远,除兰州距西宁只有200多公里外,其他几个城市相距几乎千里。当这个区域内的5个省区都争相以优惠的政策对外招商引资的时候,西北地区的外资存量还不到全国总存量的4%,而12个沿海省、市的外资存量要占全国总存量的90%左右;当西北区域内各省区在资源或初级加工产品上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时候,区域内的产业同质化更加严重、效益更低,大量东部轻工产品一波又一波的西进浪潮,淹没了西北各省区仅有的一点优势产品,占据了区域内的绝对市场份额;当各个省区都在盘算着谁来领导西北区域经济的时候,区域内的几个大城市间尚不能全部通航、通高速公路,铁路运量总是难出难进。

  由此,在西北迟迟不能出现经济圈便很正常了。数年前,本报西北世纪行报道组推出过一组报道,从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竞争:西安、兰州都认为自己是西北的中心城市。不过,就现实来看,其中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足以带动并辐射整个西北经济圈的脱颖而出。很显然,经济圈不是人为的功力就能画圆的,其关键在于经济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能否实现组合,以及产业间相互协作的实现。在西北,如果没有经济模式、经济形态、经济战略上的大转变,发展西北经济圈的一切不过是纸上画圆。

  省会城市在突围

  那么,西北地区在形不成经济圈的情况下,就没有战略突破方向吗?

  有专家预测:未来15-20年,区域将成为我国产业技术的主要支撑,成为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发展的主战场。而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中心,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为此,首先应该加速省会城市的发展,在省会城市形成“经济集聚中心”。其次,必须统筹省会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的协调、均衡发展,通过省会城市“集聚中心”的技术扩散作用带动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北经济虽然落后,但是几个中心城市的活力,尤其是各个省会城市的壮大,却给西北地区画出了另一条路线:形不成一个经济圈,但可以冒出若干大“都市圈”。假以时日,如果能够在西北地区制造出4个大都市圈,在其辐射效应之下,广泛意义上的西北经济圈的梦想或许就不遥远。

  2002年12月28日,《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签字,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大都市辐射圈正式形成。

  这个都市圈里的两座城市西安、咸阳共辖11区14县1个县级市,面积20102平方公里,人口1205.1万。近在咫尺的咸阳与西安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相似,相互竞争的态势不仅限制了西安,也限制了咸阳的发展。西安咸阳连体后,两市将逐步实现规划衔接,交通同环、通讯同网、环境同治、金融同城、信息同享。

  随着西安———咸阳地铁的筹建、世纪大道的开通,两市之间20分钟就可到达;两市将共同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更多的景点都纳入了“西咸一、二、三日游”范围;两市的公用通讯、局域信息、广播电视等网络将驶上快车道,两市的计算机网络将互通,实现咸阳电话用西安区号,移 动电话同市、固定电话升至8位;共同治理渭河、沣河流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工业污染、固体废气污染。

  咸阳将原来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思路进行了调整,把原来沿西宝高速公路北侧向西和向北拓宽的思路,改为向东南发展,与西安衔接。咸阳的世纪大道也修到了西安的西大门沣河东岸并打算在此筹建一片经济开发区,与西安北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邻,并冠之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咸阳园之名。现在,西安西北部和咸阳沣河新区建设已经启动,此举将两市市区联结为一体。

  西安市已经将西郊确定为工业发展的轴线,咸阳的制造业已初具规模。而西安则定位在发展成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高科技中心,与咸阳错位。

  西安与咸阳的大“都市圈”行动,肯定刺激了西北的其他几个城市,于是,宁夏很快推出了“大银川”计划。

  2002年11月,“大银川”概念出现在宁夏高层的有关决策中:首府银川作为推动宁夏经济发展的首位中心城市,是培育和提升全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是最活跃也是最具潜质的经济增长因素,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突破口,是带动全区社会经济以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龙头城市。应当发挥银川中心城市在宁夏区域100公里以内的核心经济圈、周边方圆300公里内的内经济圈、300-500公里范围的外经济圈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作用,发挥大银川的城市综合优势,努力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符合宁夏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结构体系,形成重点产业的合理布局与超前发展,实现全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银川所处的区位条件、个性特点决定了银川这个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只有立足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发挥独特的城市功能,才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才能使银川这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西北大地上快速崛起。宁夏给“大银川”的定位是:集特色工业与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经济型中心城市。以贺兰、永宁、青铜峡、吴忠、灵武、平罗、石嘴山、大武口、盐池、同心等市县为内经济辐射圈,以周边地区为外经济辐射圈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应当考虑把银川建设成为高新经济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对外开放中心、贸易交流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将宁夏北部地区的市县发展成为制造加工中心和特色工业产业配套基地,将宁夏南部地区的市县发展成为与银川高新技术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特色医药生产基地。

  日前,《兰州都市经济圈研究》课题通过专家初审。从2003年5月开始,甘肃有关方面筹备该规划,2005年底前将拿出规划方案。此举意味着甘肃省将在未来50年分阶段建设兰州都市经济圈:首先以兰州、榆中两大盆地为依托,建设人口规模可达400万-500

  万人的城市核心;其次,建成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等地的部分地区在内的兰州都市经济圈,总人口约800万人;最后有望在兰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形成以兰州为核心,西宁、天水为次级中心,人口规模1500万人左右,各城镇职能合理分工、有机协作,沿亚欧大陆桥展开的黄河上游城市群。都市圈未来交通体系将是以铁路、公路为主骨架的大交通运输网。规划建设环兰州的两条快速干道网络;规划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十”字形两条轻轨快速干道。

  在这个规划里对于如何利用旅游资源,已有详尽的规划:以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为龙头,建设贯穿永靖———兰州、白银的数百里乃至千里的黄河风情线,构建榆中兴隆山旅游休闲文化、白银企业旅游休闲、吐鲁沟风景、临洮历史文化观赏农业风景、定西安定区风景、临夏少数民族旅游文化风景区等。

  2003年6月24日,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等7城市的党政官员,在加快构建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的主题下,就7城市经济合作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磋商。会议通过的《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协作委员会章程》、《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经济合作协议》、《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旅游合作协议》,无不意味着乌鲁木齐和她周边的6城市在宣告西北地区有一个城市经济圈找到了圆心点。

  据悉,“大乌鲁木齐”建成后,乌昌都市区远期到2020年的城镇人口将增加一倍多。乌鲁木齐市将增加250万-280万人,昌吉市将增加60万-80万人,米泉市将增加25万-40万人。乌昌都市区基本形成后,乌昌都市区被规划为南北区和昌吉、米泉两个新城区。现在的乌鲁木齐老城区为南区,其目标是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正在发展中的乌鲁木齐北部几个区为都市北区,省级行政中心牵到北区,结合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形成新的城市构架;通过快速交通网络,沟通都市区的多个发展单元。

  昌吉新城正在积极建设,准备承接乌鲁木齐科技教育产业、住宅业、会展业等功能的外溢和转移;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区域性航空枢纽港,建设航空物流中心。

  米泉新城区将建成大型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同时发展成城市旅游度假基地。为适应乌鲁木齐机场作为区域性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政变,机场远期搬迁到昌吉和呼图壁之间,距离乌鲁木齐45公里左右,同时服务于石河子。通过城市快速轨道干线,将机场、新城区和都市区连接,建立以常规线路为基础,市郊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辅助的运输网。

  几乎西北地区的省会城市都相继开始了“都市圈”行动,对于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来说,这些“都市圈”的雏形是值得期待的,其成型更需要相当的努力。

  对此,专家们提出: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坚持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开放性。坚持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使自身早日成为全球经济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必须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为依托形成有效的经济区。因为,缺乏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心城市或与周边腹地缺乏密切的经济联系的中心城市不是真正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对于经济区域内中心性等级较低的城市,尽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但由于城市总体规模、经济总量较小、城市功能单一,因此该城市在做发展定位时决不能盲目地求大求全。另外,“都市圈”内应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成为专业性经济中心。(17E1)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大都市圈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