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棉者炒棉:中储棉否认巨亏6亿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11:06 第一财经日报 | ||||||||||||||||||
中储棉一方面将大量棉花捂在手里,待价而沽;一方面将部分棉花销售给作为中间商的各地省级棉麻公司,助其层层加价 本报记者李涛 陆媛 综合新华社报道 “你们可以到收棉点去看看,现在正是收储高峰,但是棉花交不进去,为什么收储那
即将迎来两周岁生日的大型国企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棉”)最近正煎熬在痛苦中。据新华社报道,该公司不仅因进口棉花发生严重质量问题,更因棉花进口决策失误而出现6亿元亏损。 追逐暴利推波助澜 2003年8月开始,由于国内主要产棉区遭遇大雨,棉花大幅减产,加上国内棉纺行业发展迅猛,需求强劲,国内棉花价格一路走高。2003年年底到2004年年初,国内棉花市场出现一股“炒棉热”。 江苏昆山一家台资棉纺企业总经理回忆:2003年9月初到10月底,棉花价格从12000元/吨快速上涨到18000元/吨,甚至一个星期就涨1000元/吨,国内不少棉麻企业都四处买棉花,并大量囤积棉花。有些企业甚至预期棉花要涨到20000元/吨以上。 中储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入市场的。2003年10月,中储棉突然决定进口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陆续进口了10多万吨。而据一些纺织业业内人士反映,当时作为业务指导部门的国家发改委,也曾劝说该公司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尽快以合适的价格组织销售。但是,中储棉一方面将大量棉花捂在手里,待价而沽;一方面将部分棉花销售给作为中间商的各地省级棉麻公司,助其层层加价。“当时棉价几乎是一周一个价,连低等级SLM1-1/16(相当于国内427)棉花,有时都卖到17000元/吨。就这样还无棉可买,有价无市,作为直接用户的纺织企业很难从他们手里买到棉花。”一位棉纺企业负责人说。 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储棉的突然大量进口,还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棉价。据统计,仅2004年10月份328原棉价格就上涨了3650元/吨,涨幅高达26.17%。这期间,美国纽约棉花期货价格从58美分/磅上涨到80多美分/磅,涨幅高达40%。 中储棉信息中心主任龚文龙对记者说:“2003~2004年度的价格是不正常的,是市场心理因素作怪,而供需关系实际并未发生多少变化。其实这时如果像中储棉这种大公司,抛出个10万吨,马上市场就冷静下来了,也不至于后面暴跌。”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储棉,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计划和指令,负责国家储备棉的购进、储存、调运、销售和进出口业务;负责国家储备棉存储安全,适时对国家储备棉进行轮换,保证棉花质量;负责中央棉花直属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就这样,一个本应承担平抑价格、稳定市场的国有企业,其时正为兴头上的“炒棉热”推波助澜。 10亿元本金亏损过半? 2004年3月份开始,国内棉花价格开始逐渐走低,国内不少“炒棉”企业相继被套牢,中储棉也在其中。据新华社报道,业内人士估计,中储棉此次进口的20多万吨棉花,按最保守的估计,其成本也应在16000元/吨以上,这还不包括相当可观的财务费用。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储棉尚有20万吨进口棉花在手里。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不高于13100元/吨的价格收储,其亏损在6亿元左右。而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 据道琼斯通讯社报道,中储棉公司昨天(13日)在发给道琼斯通讯社的书面回复中表示,新华社上述报道的亏损数字“严重不实”。不过,中储棉也同时承认,目前公司账面确实存在亏损,但仅是账面上的损失。而如果今明两年棉花市场价格出现上涨,公司将这批储备棉投放市场,则既可平抑市场棉价,还可以减少亏损甚至不亏损。中储棉的书面回复并未透露目前账面亏损的具体金额,而该公司综合部未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向道琼斯通讯社表示,公司目前账面的亏损额要“远远小于”新华社报道的6亿元。 巨额亏损何以形成 元旦前,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对新华社记者确认了这一亏损事实。但她表示,中储棉“本身就是一个政策性公司,没有经营指标”,亏损主要是“宏观调控造成的”。 雷香菊称,进口配额是发改委发的,按照商品棉进的。“我们的业务受发改委指导”,因此,“我们每进一次棉花都要经过发改委同意。” 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明确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财政部一直反对政策性储备公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对中储棉进口20多万吨棉花,财政部事先并不知情。 发改委则表示,中储棉此次经营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发放进口配额是给企业进口的机会,在配额量内进多少,何时进,按什么价进,均由企业自行决定,盈亏也由企业自行承担。中储棉的棉花储备业务由发改委指导,其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改委指导的范围。 新华社报道称,中储棉进口的这批棉花一开始并非以储备为目的,而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申请配额并进口的。知情人士则透露:“进口这批棉花,中储棉内部并没有经过计划、论证等科学决策过程,而是由主要负责人个人决策的。按当时的行情,进口20多万吨棉花所需资金不少于50亿元,由于是中储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行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可能全部供应资金,以致中储棉后来出现资金支付困难,部分棉花在到岸后无法提货,无端地又增加了一笔滞留费用。”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提货,有些棉花在到岸后被迫在港口滞留长达3个月时间,滞港费、滞箱费就高得惊人。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介绍,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的“炒棉热”中,发改委曾向各地下发通知,提醒警惕棉花市场风险。显然中储棉并没有将管理部门的这种风险提示当回事。而在亏损发生后,中储棉曾希望有关部门按他们的成本价格收储这批棉花,但中储棉的这一“企业亏损、国家埋单”想法终被否决。最后在多方协调下,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13100元/吨收储这批棉花。 “中储棉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同时国务院又派出监事会来监督企业运营。那么谁来为中储棉的违规操作导致的亏损而负责呢?”新思路投资公司分析员蔡国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