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曝光京城造林公司内幕 说难听点就是传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 08:13 新京报 | |||||||||
内部人士曝光京城部分造林公司运作内幕,一些被“洗脑”的群众成为牟利工具至今执迷不悟 看到自己的办公桌被安排了新人,阳林知道,自己已被公司巧妙地解雇了。阳林想说点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静静地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转身从办公室出来,轻轻地把门带上。 他的上司,一位项目经理正站在门口,亲切地称呼他“阳哥”。阳林礼貌地报以微笑,平静地向电梯走去。 这一幕发生在北京阜成门外大街某造林公司,时间为2004年11月3日。阳林并非第一个遭遇此般处理的员工,而更多知情者向记者透露,京城许多造林公司中,类似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结束造林公司两个月的职业生涯之后,阳林用“解脱”、“释然”来形容现在的心情。他已确信,对于造林公司而言,自己这样的员工只能是个匆匆过客,是个被利用的角色。 招聘还是招商? 2004年11月3日下午,一份本地报纸的第62版上,阳林刚刚离开的那家公司又刊出了招聘广告。广告称:本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及绿色产业建设的集团企业,为开拓北京市场,需要招聘项目经理、商务代表若干名,待遇为3000-5000元不等。 阳林用笔把报纸上造林公司的招聘广告一一勾出,数目不下10家。令记者意外的是,十几家公司中,没有一家直接冠名造林公司,所谓××科技公司、××金融集团或者××实业者却比比皆是;有的公司甚至不留名,直言“中老年直聘”,只留下公司的地址。 一位曾在4家造林公司工作过的人士肯定了阳林的指认,他告诉记者,鉴于媒体对造林公司的质疑,一些造林公司每次招聘都会更换称号。以北京东方森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就曾以“东方森茂”、“东科”、“东方实业”为名进行过招聘。另一些造林公司由于兼营期货交易,打出金融公司的名号。 “招聘名称常换,一般不留咨询电话,态度稍好的公司留个问路电话。为何?”指着广告,阳林给记者分析道:一方面,公司故意制造一种神秘感,吸引人直接到公司来一趟。另一方面,公司在保护自己。 用阳林的话来讲,只有应聘者来到公司后,公司才能对他们每个人作出准确“估价”。另一位业内人士则透露,公司对应聘者初步估价的标准是:有没有京籍户口,是不是积累了广泛的社会关系,是不是属于特殊人群,如退休人员、教师等。 初步估价之后,公司会有选择地向一部分应聘者发出培训通知,培训后参加简单的考试即可成为公司员工。“这个时候,造林公司招聘的真正目的就表现出来了,”阳林狡黠地笑道,“公司招你为员工,就是希望你成为托管林地的投资者。” 记者此前对北京4家造林公司进行调查,证实阳林所言不虚。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每一个应聘者都是潜在的投资者。而对所谓的“员工”,一些公司既不给底薪,也不签订劳动合同。惟一的证明标志是,公司给新人配发了“胸卡”,胸卡上标示“××公司编号××”。 一位业内人士戏称,造林公司打出招聘广告,相当于向人们发出投资“要约”,而面试的过程,相当于挑选客户的过程。 查阅有关本地媒体不难发现,几乎每家在京造林公司招聘广告的频次,每月至少在1次以上。而公司到一些人才市场和社区的招聘,频率之高更无法统计。 “玩的就是人海战术,没有源源不断的招聘,公司就失去了财源。”一位曾长期从事造林招商的人士说,能这样做主要由于公司不向基层员工支付底薪。而下岗失业者人数众多,也为这种“人海战术”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相关专题: 《新京报》系列深度调查: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