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加息 > 正文
 

易宪容:中国利率调整之迷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9:53 新浪财经

  

易宪容:中国利率调整之迷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编者按央行加息之后,新浪财经第一时间联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第一句话就是“这事早就该做了!”易宪容高度评价央行的此举,“虽然这次加息的幅度不大,但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手段迈进的相当重要的一步。”下面这篇文章是易宪容此前对中国利率形式的总体分析。

  一,目前国内利率调整的犹豫不决

  随着8月份的CPI(国内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公布,由于CPI保持在5.3%的水平上,加息的话题又成了媒体与业界最为关注的热点。央行会不会加息?如果加息,什么时候加息?加息的幅度多大?央行为什么对加息会犹豫不决?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国内对加息与否为何会如此热衷?在发达的市场体制中,基准利率的变动基本上是央行的事情,是央行根据相应的经济形势与经济参数作出加息与否的取舍。坊间可以预测央行会作出什么决策、央行对利率调整的走势,但象国内这种泾渭分明对能否加息的争论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事情。这种现象,一则表明国内民众及一些集团对自己的利益之关注,希望通过各自的话语权来影响央行之决策;二则表明中国央行的威权性与独立性仍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不说则已,一说则惊人,美国及世界市场就是看着他的眼色和讲话而波动。可国内央行行长周小川则没有这种威权。正是没有这种威权,使得周行长及相关的央行领导不仅在各种场合滔滔不绝,而且不断地有长篇大作在不同的媒体上出现。这看上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说明了国内央行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不足,否则我们的行长为什么会有这样多要说之东西呢?在加息不加息的问题,国内央行领导们一直在表态,但实际的作为与这些言论甚远,其言论可信性市场也无可适应。

  比如,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5.3%,低于预期的5.4%,与7月份的增幅持平。8月份CPI的涨幅仍维持在1997年2月以来的高点,当年CPI涨幅为5.6%。同时,有数据表明,8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增长了13.6%,14.1%和26.3%,均低于7月份的15.3%,15.9%和32%。特别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远低于年初17%的调控目标。就此央行方面表示,加上目前资金的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和民企,它们对利率并不敏感,因此,加息形势已经缓和。可是,早些时候,央行一直强调的CPI到5.3%就可能加息承诺从而变得不可信了。

  现在我要问的是,国内利率的变动其参考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真的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之形势吗?国内的利率水平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如何?如果国内利率水平反映了国内经济发展之形势,那么国内CPI指数它又表明了什么?CPI多少是利率调整之标准?国内CPI变化真正表明了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吗?特别是已经几十年过去了,CPI指标依然如故,它与国内民众的消费品价格有多少关联性?如果关联性不大,那么国内的真实通货膨胀率应该是多少?还有,利率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它的每次调整都是一次社会利益上的大分配,目前国内的负利率如此之高,央行通过对利率的管制下对谁最有利?最为受损又是谁?这种巨大的负利率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有多大?还有,国内民间信贷市场为什么会十分活跃?等等。只要对这些问题一一梳理,水清则见鱼了。

  二,中国的利率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如何?

  一般来说,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分配金融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市场的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高的地方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稀缺性一直是整个经济发展最大之瓶颈。如何让这十分稀缺的资本能够有效的使用,就得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本利率的高低,从而让有效的投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而让无效的投资在竞争中淘汰。但是,在中国,为什么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过热?为什么一批又一批的重复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机制根本失效。早在2004年初时政府宏观调控时,我就指出,政府如果不发挥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仅仅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只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停止,过热的投资马上就会死灰复燃。

  事实上,国内的一些过热行业的产品与投资,如钢铁水泥、能源等,尽管在实施宏观调控后的5-6月份有所下落,但在7月后迅速回升。据央行公布的数据表示,国内7月份企业商品价格小幅回升,较6月份上升0.3%,较2003年上半年同期上升9.4%,1-7月份较去年同期上升8.5%。投资品价格较6月份上升0.4%,较去年同期上升9.4%,1-7月份较去年同期上升8.7%。

  而7月份钢材、水泥价格涨势惊人,有色金属价格升势不减,但氧化铝和铝锭价格降幅较大。7月份钢材价格较6月份上升2.1%,较去年同期上升18%;其中螺纹钢和线材价格升幅最大,分别较6月份上升2.8%和6.3%,较去年同期上升18.9%和23.5%。水泥价格较6月份升4.7%,较去年同期上升11.6%。有色金属价格较6月份上升0.9%,较去年同期上升28.7%,氧化铝和铝锭价格尽管比6月份有所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4.7%和7.5%。而产品价格上涨,不调整利率要想遏过热的投资是困难的。

  利率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诱导民众的剩余资金用于贷款市场作投资之用,增加民众的储蓄。但是,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来看,今年前7个月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同比连续下降4%,增幅已连续4个月回落。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长6.2%,增幅比上年底低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317亿元。居民的剩余资金大量地分流到基金债券、购买住房等支出中去了。

  有人说这是中国高储蓄一个拐点。它表明了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表明了国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但是,在我看来,情况并非如此。这主要是目前利率机制失效,主要是低利率或负利率的结果。在低利率甚至于负利率的情况下,民众的大量储蓄一定会流入正规的银行体系而流向收益更高的债券、基金、房地产等市场。只要利率水平一提高,这种储蓄减少的情况很快就会逆转。在未来一段的时期内,国内民众的高储蓄这种大趋势不会有多少改变。

  既然金融市场许多问题都在于利率机制缺乏所导致,那么,国内现行的利率水是否合理?它能够反映国内经济增长之形势吗?可以说,近几年来,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也保持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水平上。但是,经济环境变化了,政府对利率管制并没有变。由于政府对利率的完全管制,国内利率水平完全僵固一个不变的水平上。央行上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在2002年2月,当时将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至1.98%(含利息税),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下调至5.31%。中国自1995年7月以来已经有9年没有上调过贷款利率,而自1993年11月以来近11年没有上调过存款利率。但国内的经济则保持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国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严重背离。

  一般来说,央行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会影响短期借贷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影响最终产出。如美国(通过调整联储基准利率)和日本(通过调整银行贴现率)基准利率的调整与借贷市场利率变动几乎一致。但国内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基准利率变动和借贷市场利率变动并不一致,存在一种非对称关系。如从1996年到2003年,国内央行对利率进行了9次调整,但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效果不明显。即国内的利率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影响十分有限,特别是对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同时,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吻合的。无论是典型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其利率水平或者围绕经济增长上下波动,或者持续地高于经济增长率。但近十年来情况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严重背离的。从1996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7%以上的较高水平上,但利率水平则持续回落。何也?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机制失效也。

  也就是说,在利率完全管制的情况下,对于利率变化的问题,利率下降时与希望利率上升时的标准完全双重标准。在利率下降时,政府就以国内的利率机制不完善和中国的特殊情况,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早几年国际处于利率下降期)把国内存款利率下降到十分低的水平上。而当国人希望利率上升时,政府则要观察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这种标准的双重性无非是希望通过管制利率这只有形之手无形地把金融资源按照政府意图来分配。试想这样的利率机制岂可有效地把稀缺的资本让它流向有效率的地方呢?

  可以说,尽管中国的利率市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东西,特别利率的双轨制更是让这种利率体系的复杂性无以复加,但中国利率市场机制失效是一个不争之事实。中国的利率水平不仅长期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而且其运作机制丧失其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用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讨论中国是否加息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就利率问题而言,中国要做就是如何让利率机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CPI与加息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8月份CPI同比增长5.3%,低于预期的5.4%,与7月份的增幅持平。其中,翘尾因素为3.7%,新涨价因素为1.6%。与上月相比,当月CPI上涨0.7%。1-8月份累计,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0%。而且在公告中特别强调,食品价格一直是推动本轮CPI上涨的主导力量。由于食品价格在CPI中占有三分之一权重,而8月份这一价格上涨13.9%,仅此就拉动CPI上涨4.6%。也就是说,在推动当月CPI上涨5.3%的因素中,只有大约0.7%是由非食品因素引起的。

  同时,今年中国秋粮丰收在望,由粮价主导的CPI上升趋势,有望于秋收之际波澜不兴。因此,有人认为,尽管影响国内CPI走势的因素会相当复杂且往往难以准确量化,但推动其上涨的主导力量即将弱化,下半年CPI涨幅会减缓。

  对于上述的数据,8月份的CPI5.3%说明了什么呢?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它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利率调整的重要参数呢?最近,燃料油价格、水电费、粮食价格迅速上涨,与原材料有关的能源、金属、粮食等价格迅速上涨,它早已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传导到民众消费品价格上,只不过,近几年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加,有一定涨价承受力,加上生产品的丰富,从而也就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抢购挤兑的现象。

  还有,还有,CPI各种商品的权重,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几十年来不仅消费品增加丰富了许多,现在许多消费品过去根本就没有,而且民众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目前国内发生最为迅速的汽车旅游、房屋装修、电话通讯等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纳入CPI的指数中。因此,用一个十分过时的CPI指标来测量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效果如何是十分令人质疑的。而且也没有看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定会把利率调整定在某一个CPI的水平上。一般来说,只要预期将出现经济过热,就会通过利率价格机制来缓解这种过热。

  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往的CPI商品权重中,住房消费根本没有包括其中。而居民住房消费信贷上半年一下子就增长近6000亿元,1-8月份商品房价格上升了两位数以上,上海浙江等地还上升20%以上。一般来说,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作为消费品,住房的价格上涨,CPI包括了吗?如果以政府目前所估算的居民住房作为投资品所占比重不会超过20%,以住房消费所占的比重,只要把商品房价格上升的因素考虑进去,国内通货膨胀早已是两位数以上了。因此,国内目前所公布的CPI并没有反映了真实通货膨胀率的水平。

  还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是这次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的根源。尽管早些时候的宏观调控让一些过热的产业增长放缓,宏观调控也初见成效。但是,如果房地产的价格不能够向下调整,商品房价格的上升不仅会推动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住房本身为消费品),而且也会推动与房地产相关的投入品的价格上涨,由此带动这些产品上下游相关的消费品上涨。

  有人说,8月份的CPI上演“最后的疯狂”,我想还得拭目以待。因为,第一,国内今年的秋粮是否丰收在没有收割完之前仍然相当不确定的。即使秋粮丰收,前几个月粮价上涨都在30%以上,上涨如此迅猛的势头能够在一个月内嘎然而止吗?特别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政治引导下,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解决“三农”解决问题的核心。在粮价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收入高低的情况下,国内粮价在短期内迅速回落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第二,在2004年的前几个月,农产品的价格都普遍快速上涨,特别是粮食接连5个月上涨在30%以上。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要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总是有一个滞后期。尤其是饲养业这种价格的传导速度会更慢。因此,如果近几个月的CPI高企,是由于食品价格主导而导致之结果,那么这种状况在短期几个内月缓解不太可能。

  第三,尽管住房消费没有纳入CPI的权重,但是由于国内房价两位数的增长,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生活品的价格,而且房价的快速攀升必然会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传导到居民的消费品价格上来。因此,货币当局应该对国内房价攀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决不可小视。反之,应该对此严密的注视,并如何改进现行CPI权重品,把住房消费纳入其内。

  总之,用一个十分过时的CPI指标来测量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效果如何是十分令人质疑的。而且即使以过时的CPI标准,高企的CPI在近期内放缓也没有一个充分的理由。面对着高企的CPI,不仅导致居民储蓄较大的负利率,而且也使得国内的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通过利率价格机制来缓解这高企通货膨胀率与负利率是较好的选择。

  四,中国“负利率”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从2003年12月开始,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特别是近三个月,由于CPI一直站在5%以上,负利率更是高企。如果2004年全年CPI平均值达到5.3%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存款的负利率为负3.716%。面对如此之高的“负利率”,从而使得上半年以来国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居民的剩余资金大量地分流到基金、债券、购买住房等支出中去了。

  居民储蓄分流,本来是政府扩大内需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近几个月来城乡居民储蓄的分流,并非是扩大内需的结果,而是,国内居民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大大打击了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得居民的储蓄分流到收益高一些地方。特别是从国内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储蓄存款,活期的比重为什么会高达50%以上,就在于国内居民随时准备把储蓄存款流向收入较高一些地方。还有,居民手中大量的钱开始流向房地产,这不仅抬高了商品房价格,也吹大了房地产业的泡沫。日本与香港的经验表明,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对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决不可小视。

  可以说,如果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率过低,甚至于负利率,这不仅仅打击了居民的储蓄存款之意愿,更为重要的是使得银行无钱可贷(由于银行存款缺乏而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足),从而实际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居民一旦预期负利率水平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于可能出现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抢购消费品,从而爆发银行危机。历史上不少地方银行危机的爆发基本上都是银行挤兑的结果。。

  有人文章指出,国内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利率上升,就是一次社会财富的分配,就是一种“劫贫济富”。其理由有,一是对整个居民人口来说,居民的收益以工资性收益为主,而非资本性收益。由于国内居民储蓄大多数为国内少数富人手中,如果银行加息,得益只能是少数富人,只是拥有国内大多数财富的富人。至于国内有多少富人,他们手中掌握了多少财富,是相当不清楚的,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即国内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则是其拥有财富最为的普遍、最为便利的方式。别看中国的人口那样多,财富占有差距会十分悬殊,但国内居民有几家会没有个人储蓄的呢?上海有调查统计表明,上海有90%以上的民众希望加息。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好的投资渠道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储蓄是最好的投资方式。因此,利率的变化直接涉及到广大的民众。政府仍然希望通过对利率的管制来把金融资源分配到它所要发展的地方,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的价格机制,而且通过无形的财富转移损害广大民众之利益。特别是,这样做,受到损害最大的是国内广大的中下层的民众。因为,利率上升最受益者应该是广大的银行储户,是家家户户普通民众。

  其实,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中,如果利率为负,这只能说明通货膨胀率过高,利率调整慢于通胀率的涨幅。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的储蓄存款就会纷纷地流出银行体系。去寻找减少这种财富为负或收益更高的地方。但是,中国出现的负利率,并非是市场自身之原因,而是政府对利率严格管制的结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水平,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持续的下降,1993年以来,存款利率只是下降而没有上升过。而这种居民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当通货膨胀率高企时,严重的负利率也就随之而来。

  政府管制下的负利率,其实是一种通过政府权力的财富大转移。因为,利率作为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资金价格的高低也就决定的财富分配多少。在负利率的情况下,就是通过这种价格机制让债权人的财富向债务人转移。债权人的权益越大被迫向债务人的补贴就越多。而这种财富的转移往往是无形地通过正式银行体制来进行,即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户通过银行储蓄存款把自己的财富转移给银行的债务人。随着存贷款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负利率实现的财富转移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或负利率是对贷款人的直接补贴,受益最多的就是那些取得贷款最多的企业或者个人。

  看看通过正式的银行能够获得银行资金者的结构,你就能够知道这种财富转移的群体是谁了。首先,目前的消费信贷大力发展,国内不少民众也成了银行的债务人,它们是国内居民“负利率”中获益的一大群体。但是,由于目前的房价太高,居民的消费信贷又通过高房价把财富转移到房地产开发商手上。试想,如果不是住房消费信贷,以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无法承担起国内如此之高的房价的。而房价的过高,国内居民的财富只好轻易转移到房地产商手里。因此,表面上看作消费信贷的居民是负利率的受益者,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受益已经转移到房地产开发商手中。

  当然,更为重要的负利率的受益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构:一是银行,政府通过行业准入垄断的方式,使国内居民的存款流入银行,并以管制的方式扩大存贷款利差。试想,目前民众在国内银行存款达12万亿多元,近4个百分点的负利率(因为目前国内银行存款50%以上为活期存款),一年转移财富就达5000多亿元。看看这几年国内银行获利大面积的增长,原因就在此。

  二是国内大型企业。因为,在目前CPI与贷款利率相差无几的情况,企业能够贷到款,其贷款就是零成本。在贷款零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大量的贷款不仅会促使投资过热(近年来就是这样的结果),而且会大量用贷款存货。两下其手,大获其利。国内企业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又有哪些呢?除了国有企业之外,就是与银行有特别关系的大企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容易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有不少国有企业,它们也做起放贷业务。因为,它们从银行贷款是零成本,而民间信贷利率奇高(在发达沿海城市达20-30%),当这些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后,就把这些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无本生利,何乐而不为?

  三是大量的贷款进入了地方政府各种项目。近年来投资过热,各地方政府首当其冲。各地方的形象工程、领导工程、地方的大项目一拥而上,其资金哪里来,基本上也是从银行贷款的结果。可以说,政府对利率的严格管制,进行了一种不动声色的社会财富大转移。受益最大者是房地产商、是国有企业、是国有银行及地方政府,受害者是广大的储蓄存款者。

  同时,由于大量的储蓄存款流出正式银行体系,也促使了民间信贷的活跃,即大量的资金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循环。这种资金“在体外循环”一方面说明了现行的金融体制存在着制度上缺陷,必须大力地改革;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金融风险正在逐渐增加。

  五,民间信贷活跃与利率调整

  目前,一方面银行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体系有12多万亿个人储蓄存款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而以极低收益率放在银行;一方面宏观调控后与政府、国有企业有关的项目陆续上马,另一方面银监会、央行对一些行业的信贷指导越来越多。更为特别的是,面对着政府的信贷紧缩,民间信贷已经开始十分活跃。

  有调查表明,在一些省市的企业,由于银行的信贷收缩,不得不向企业的职工及通过职工向周围的民众借钱了。这些民间的信贷活动样式万千、不拘一格。有高息承诺,如企业向单位职工借贷给职工25%的利息承诺;有将该发给职工的工资入股的;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吸纳当地资金,带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参观考察项目,评估项目风险,然后向这些企业融资;也有企业开工资金不足,建设单位和产品购买企业答应以预付款形式、垫资或入股的方式承接新项目等。

  目前,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果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企业信用担保十分活跃。也就是说,在银行的信贷紧缩条件下,当地不少企业开始转向民间借贷。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上升到12%,广东借贷利率更高达20%-30%。而国内的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实际贷款利率早已为零。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国内民间信贷为什么会活跃?这说明了什么?民间信贷的活跃对正规金融的冲击有多大?它对社会经济影响有多大?民间信贷的活跃,仍然是以往那种仅“违法乱纪”去打击而一了百了吗?如果不是这样,政府又应该采取什么政策?

  可以说,在政府对金融资源严格的管制下,政府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把社会的整个金融资源纳入到自己的主导分配的体制中,并通过这种主导分配的方式来掌握金融资源的运作。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行各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垄断性却迟迟无法打破。甚至于社会经济增长一旦有所波动,政府还会以宏观调控之名不断地对金融市场化方面进行收缩,而这种收缩必然给国内的民营企业及地方企业的融资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

  目前,社会各种需求在不断增长,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而政府则通过银行收缩了这些企业希望发展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改革初期,这些企业肯定打消这些希望增加投资机会。因为,它们根本无法从正规的金融体制之外融集到自己所需要的资金。但是,事过境迁,时代早已不同的,21世纪的今天,国内整个金融资源的持有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民间个人持有大量的可以用企业投资的剩余资金,而且不少企业也有大量的资金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而闲置着。只不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流到所需要资金的企业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规的金融体系是畅通的,那么这些资金就会通过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顺利地流入所需要资金的企业。但是,目前正规的金融体系不仅不能够为这种资金的供求关系提供畅通地渠道,反之成了这些资金流动的障碍。这样,这些资金的供求关系只好另辟蹊径来沟通了。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正式的金融体制已经从根本上不适应社会经济增长之需要,如果这种正式的金融体制不加速改革,只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也就是说,民间信贷的活跃不仅说明了国内正式的金融体制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之需要,也说明了国内经济增长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而完全被压制。正如有调查研究表明,在不少地方,早几个月一些暂停的项目开始上马了。如有人说,“一家国有企业去年下半年上马的塑钢项目,已投下几个亿,企业认为市场摆在那里,利润空间大,一上马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了。”事实上,在市场体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会受利益之驱使,只要有利润,他们都会在既定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地作为。政府希望出台什么政策来阻止他们这种逐利行为似乎是不可能了。因为,20多年来市场化的进程,即使金融市场仍然为政府所垄断,但个人及企业对政府依赖程度越来越在弱化。因此,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来阻碍这种民间信贷发展,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民间信贷的活跃也说明了社会大量的资金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运行。而大量的资金在“体外循环”不仅加大了政府对资金运作监管困难,国家税收的减少,而且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有效的市场秩序确立更是困难。面对着民间信贷的活跃,政府不能用以往那种仅是冠以违法而打击之对策就一了百了了,而是应该从国内金融体系本身入手,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办法。

  总之,上述种种问题都是与利率调整有关。目前,国内加息争论甚多,但是,不少人都把加息理由归结在国内经济的宏观层面上,如CPI的高低、经济增长的快慢、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参数都不是重要,最为重要是让利息变化来形成国内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试想,政府控制下的银行利率与民间信贷的利率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不就是说明了在非正规的金融市场(没有政府管制下的市场)企业对信贷有巨大的需求吗?如果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对信贷没有巨大需求,这个市场的利率肯定会接近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因为没有一个企业愿意宁可用成本高的资金。可以说,只要政府不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只要正规的金融市场的价格运作机制不形成,民间金融市场的高利率趋势就不会改变。而两个市场巨大的利率差不仅进一步扭曲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也为相关的权力机构寻租创造了条件。

  同时,严重的负利率意味着社会财富大转移,意味着通过政府管制把居民的财富转移暴富的房地产商、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手中,而这种转移必然会形成市场巨大的金融风险。

  可以说,就上述的经济形势来看,加息早已是国内央行势在必行的事情了。越早变化,越是能把握住有利时机。可以说,一旦金融市场的利率能够随经济形势而变化,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能形成,这样宏观调控的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新浪财经调查

您认为央行此次加息会否对您的生活产生影响?
会产生较大影响
不会有什么影响
不太清楚
 
您认为央行此次加息对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影响是:
平抑通货膨胀
抑制投资过热
增加银行坏账
导致消费萎缩

邮件订阅:
  订阅《新浪股市特快专递》,您将免费获得经过精心挑选,把握市场脉动的投资信息。请在下面填写您的E-mail地址。
Email: 订阅 退订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