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东海资源引中日争议 中国军舰拦截事件扑朔迷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17:23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 洪立/报道

  7月14日,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在头版头条发布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中国出动军舰维护东海主权”。

  文中转载了《日本经济新闻》13日题为“中国船只在东海妨碍日本的调查”的报道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称,据知情人士12日透露:“日本政府租借的调查船从7日开始对海底的地质结构进行立体调查。但在9日突然出现数艘约2000吨级的船只,挡住了调查船的前进路线。日本调查船以‘妨碍航行’为由要求对方改变航路,但对方置之不理。于是日方调查船只好绕道而行,避免与其接触。尽管调查船的活动海域是在日中中间线日本一方,但中国政府却声称此处为中国海域。”

  扑朔迷离的“拦截事件”

  《参考消息》同一天转载的,还有俄塔斯社的相关报道。如果此事确实发生,就意味着中日一个多月来围绕东海海底资源开发的争议,已经出现进一步升级。

  但是,北京的《新京报》15日又登出一条消息:“外交部否认有关中国军舰拦截日本调查船的报道”;文中写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在回答本报的电话咨询时表示,经查在该海域没有此类事件发生。日本驻华使馆方面昨日也表示,《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是完全失实的。”

  如此看来,这一事件似乎只是一起假消息。但据本报记者调查,事情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7月16日,日本经济新闻社东京总社编辑局在回复《外滩画报》求证的传真中表示:“关于7月13日本报晨刊第2版的‘中国舰艇妨碍日本的调查’消息,我们是根据确实的采访进行报道的,所以对内容的真实性有信心。”

  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方面同一天向本报表示,“新京报的报道有些错误”;日本驻华大使馆“并未说过日经新闻的报道是完全失实的”这样的话。

  日媒体“踢爆”新一轮争议

  首先引起这一轮东海海底资源开发争议的,是日本一家地方性报纸《东京新闻》。

  5月27日,该报一名记者与东京杏林大学(一所以医学和社会学科为主的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中国在紧贴中日中间线中国一侧的东海海域设置天然气开采设施一事进行了调查核实”。次日两人发表了《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系列报道和评论,并配以近距离拍摄的中美英合资春晓油气田开采平台的航空照片。

  报道声称,中国于1998年开始建造的平湖油气田离中间线尚有70公里,而中方于1995年试采成功、今年5月23日架设开采平台的春晓气田群距中间线仅有5公里;该气田将于年内竣工,每年可通过海底管道向宁波输送25亿立方米天然气;日本专家称中方建设春晓气田群意在“独占海底资源”,“使东海变为中国内海”。

  随后,《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日本主要媒体也纷纷要求日本政府对此采取强硬态度。

  自民党议员对政府施压

  5月28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表示,日本将密切关注中方动向,“就中国之举是否侵害了日本的权益展开调查,今后还将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同一天,自民党“海洋权益工作小组”的32名两院议员在自民党总部召开听证会,召来内阁官房、外务省、防卫厅和经济产业省下属资源能源厅的官员进行质询,严厉批评政府缺乏对东海海底资源的权益意识。

  6月10日,自民党政务调查会推出《保护海洋权益9项提案》报告书,强调“保护海洋权益是政府和执政党的巨大使命”,提议成立以首相为首的“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制定战略性海洋资源保护政策,并尽早在中间线日方一侧开展政府主导的资源勘查、尽快解决东海中日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

  报告还要求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强化“平时”到“有事”之间“灰色地带”的事态对应能力,动用海上保安厅的飞机、巡逻艇及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警戒机,以“毅然应对中国的海洋调查船”。

  日本政府态度转向强硬

  在媒体和议员的压力下,日本政府加大了与中方交涉的力度,态度也愈发变得强硬起来。

  6月9日,在马尼拉的“东盟10+3”能源部长会议上,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以吸管吸杯中的果汁示例,向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强调: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会不可避免地“吸”走日方一侧的资源;他要求中方提供相关的勘查和采掘数据。张国宝回答说,希望此事通过外交渠道继续对话解决。

  在要求中方提供数据遭拒后,中川表示,如果中国继续漠视日本的要求,日本可能派调查船到这一海域调查和试采天然气。

  6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设立“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

  6月21日,在青岛举行的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上,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向日本外相川口顺子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川口表示,中方在东海地区勘探石油有超越中线之嫌,有损日方权益,在中方提供矿区的具体资料之前,不可能谈及共同开发。经济产业相中川昭一也在日本国内回应说:“我们对中国的提案不感兴趣。在这方面,我们不考虑联合开发。”

  日方租船勘查 中方斥为“挑衅”

  6月23日,中川昭一率海上保安厅及资源能源厅负责人一同乘坐海上保安厅的飞机,从东京羽田机场飞抵春晓油气田上空巡视。

  6月29日,中川昭一宣布,经济产业省将于7月7日派遣海洋调查船,在北纬28至30度之间、紧邻中间线日方一侧宽约30公里的区域进行海底资源勘探;调查将持续到10月份,总费用30亿日元(约2770万美元)。

  7月7日上午,日方租用的挪威调查船“Ramforce Victory”号来到冲绳本岛西北方向370公里、距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通过发射声波对海底构造进行三维勘测。

  当天,中国副外长王毅紧急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据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透露,王毅“就日方在东海采取的单方面行动提出严正交涉”,指出东海尚未划界,双方对此仍有争议,“所谓‘中间线’完全是日本单方面的主张,中方过去没有承认过,今后也不可能承认;日本方面采取的挑衅性行为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东海划界之争

  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由于其最宽处仅为360海里,如果中日各自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亦称“排他性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简称EEZ),难免会出现重叠。

  日方提出,日中之间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应依照陆地间等距中间线来划分,并于1982年由驻华使馆向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第一次明确提出“中间线”的划界原则。

  但中方则坚持,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间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中日专属经济区分界线应在冲绳海槽一带。这两种不同的划分原则,形成双方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差约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浙江省的面积。

  为避免纠纷,中方目前的开采活动全部在“日中中间线”己方一侧,并未在争议海域从事任何商业性开发,也反对日方在此海域进行勘查开采;而日方则指责中国的新油气田过于接近“中间线”,会吸走日方的资源。

  国际法怎么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12月在牙买加蒙特哥湾签署,中日均于1996年6月正式加入。对于大陆架争议问题,联合国大陆架界定委员会规定:2009年5月底为接受各国延长大陆架外侧界线申请的最后期限,此后再进行裁决。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刘楠来教授对本报表示:东海划界其实分两种——专属经济区划界和大陆架划界,海底资源的开采主要与大陆架有关;中国提出的大陆架原则有国际法依据,而日方提出的“中间线”并不是国际法确定的划界原则。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季国兴教授指出:对大陆架划界的争议,海洋法公约要求有关国家“应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正解决”。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是,中间线和等距离线只有在符合公平原则时方可使用,仅可作为争议方开始谈判的出发点。而中日之间没有划界协议,日方提出的“中间线”未经双方协商和中方同意,不具法律效力,强加给中方不符合公平原则。

  《海洋法公约》第74条写道:在存在争议的双方达成协议前,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

  国际法院的判例对中国较有利:1969年2月,西德与丹麦、荷兰就北海大陆架归属发生纷争。如按中间线划分,西德所得的大陆架最少,但事实上北海大陆架多由西德领土延伸出去。最后国际法院判决西德胜诉,确立了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

  新一轮争议有政治背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主任吴寄南向本报指出,中国在东海开采油气资源并非近年之事,新一轮风波与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抬头有关。

  经历过十多年的经济衰退和政局动荡,日本社会自信心大失,对前景变得悲观。处境的困难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保守派政治家变得很受青睐,逢华必反的“反华原教旨主义”趁势浮出水面。

  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所属的森喜朗派以前一直是自民党的非主流派别,特点是比较保守,强调狭隘的民族主义,其前身福田派曾反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小泉2001年上台后,日本政府风向右转:连续四年参拜靖国神社,造成中日关系恶化,两国首脑会晤中止;打破历届政府在美国和亚洲国家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政策,对美国一边倒,“9.11”后更把自己绑上美国战车。他把自己包装成敢说敢做的人物,在很多问题上采取冒进的攻势外交。近来日本对华政策多次出现摇摆,“中国救世主论”(即日本的经济复苏有赖于中国)和“中国威胁论”并存,对中国的定位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究竟是威胁还是友邻),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东海油气资源争议正是产生于这一背景。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冯昭奎也认为,新一轮争议有其政治因素:原先日本企业界对东海资源并不怎么关心,真正感兴趣的主要是政府的资源厅。由于饱受两次石油危机之苦的日本民众对能源问题危机感强烈,在11日参院选举前,小泉内阁为了转移国民对社保改革和出兵伊拉克问题的不满,有意制造中日对立气氛,诱使中方作出激烈反应,以便多拉选票。

  最后终须坐回谈判桌

  王毅副外长在召见日本大使时曾强调,东海划界只能通过谈判解决,这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刘楠来教授也表示,目前中日尚未举行正式的划界谈判,协商谈判机制有待于建立;两国最终应可达成协议,可参照中越北部湾划界的方式解决。

  至于是否可以将争议提交国际仲裁或国际法庭,刘楠来表示,在涉及主权及领土的重大问题上,中国一向主张只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不赞成交由第三方裁决。

  吴寄南则表示:“中方一要坚持原则,二也不要让日本右翼势力牵着鼻子走。应理性看待这一问题,看清其深层原因,把此事放在中日关系大局下考虑。我的判断是,在参院选举失利之后,小泉的执政基础不很稳固,在经济和东亚安全问题上又有求于中国,所以应不至于和中国对抗到底,应该会‘见好就收’,作出姿态就找台阶下。”

  冯昭奎向本报指出,中日两国互补性强,日本在资金和技术上占优势,对东海资源可进行共同开发;对此争议应理性对待,多讲策略,多考虑政治因素,以免人家下了套子就钻。中国既要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上石油通道,同时仍应坚持和平崛起,注意不要为宣扬“中国威胁论”者提供口实。

  中日关系不应成为受害者

  在谈及此事对中日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吴寄南呼吁:两国媒体不应打口水战,不应为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火上浇油。

  冯昭奎则指出,处理中日关系问题应考虑国家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2002年马立诚提出的中日关系新思维并不是新发明,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前所长何方1997年就向中央提出过对日关系的两点意见;而这些其实都源自邓小平的远见卓识——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曾说:“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在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

    海底油气资源--东海之争的核心

  据报道,中国勘探人员近年来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据日方推算,东海海底的油气蕴藏量与黑海相当,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价值数万亿美元。

  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是什么概念呢?2003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为341.28亿立方米,这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国家发改革委预测,到202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将增至2000亿立方米,届时供求缺口将扩大到800亿立方米。日本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现在每年的进口量已达778亿立方米。

  目前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是内蒙古的苏里格气田,2003年探明储量为5336.52亿立方米;最大的海上气田是位于南海西部的“崖城13-1”气田,2000年探明储量为2357亿立方米。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