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狄多华
穷苦农家出身,大学毕业,有过3年乡镇工作经历的李文卿,声称自己一口气读完了中央一号文件。
李文卿是甘肃省永登县秦川镇的一位年轻镇长,平时很关注来自上面的“声音”。他
说:“2月10日一拿到报纸,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极强的政治信号,表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
为了把一号文件精神吃透,李文卿又找来相关背景材料研读,看后的感觉是:“我要修正自己的思路。”
5.3万人口的秦川镇,是永登县第一大镇,拥有耕地9.5万亩。2003年政府盘点的结果是:农业总产值36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分别较前一年增长8.6%、6%。
一手拿着刊有一号文件的报纸,一手拿着秦川镇《政府工作报告》,李文卿对记者说:
“镇上农民人均拥有耕地两亩,大多以种粮为主。他们从上一年10月份开始,到来年8月份,犁地、浇水、整地、除草、收割,有近9个多月的时间忙碌在土地上,可来自土地的收益往往占不到他们纯收入的10%。种1亩小麦带给农民的纯收入,好时有个七八十元,不好时还要倒贴。”
李文卿说,既然在家种粮不能带给农民实惠,那镇里就千方百计鼓励农民走出去———外出打工。如今,走进一些贫困家庭,你会看到几件破旧的住房,一点不多的余粮,家中的男劳力往往在外打工。“可靠卖力气挣来的钱毕竟有限,更重要的是,总得有人来种地啊!”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基层政府工作的难度随之加大。”李文卿说,农村税费改革后,全镇的农业税任务不过200万元。可为了征税,镇上34名干部,每年将近半年的时间、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都耗在收税上。说不完的好话,跑不完的路。有时一户人家要跑十几趟。
一号文件实实在在地把‘三农’的困难和问题讲了出来。”李文卿说,之所以他要改变思路,是因为“一号文件”要让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在此之前,为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也做了不少努力,2002年底还一次性取消了122个干部设置,可始终觉得没找到很好的让农民增收的办法。”李文卿说,他们正在考虑修正镇政府2004年的部分规划,要想方设法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同时,他们镇要积极争取资金,发展项目,以农民增收100元为核心目标,下大力气抓好奶牛养殖、项目开发、小城镇建设三件事。秦川镇光热、水土资源好,适宜种草,适合发展养殖业。李文卿计划年内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新增奶牛养殖600头。这一项成功,便可增加收入180万元,分到每个农民头上就是30多元。
“农民增收才是硬道理。”李文卿说。
(本报甘肃永登秦川镇2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