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促农增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 09:01 新京报 | ||||||||
文件强调这是重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着力点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 本报综合消息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农民收入最难提高的部分。
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昨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这份“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意见》共22条,分九部分,约9000字。 包括: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日益明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 《意见》强调,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9亿农业人口的国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政策亮点 进城农民工身份:产业工人 一号文件具体举措涉及诸多深层问题,包括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 本报综合消息权威人士认为,“一号文件的政策之多、力度之大相当少见,是多年来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文件”。综观9大部分22条内容,具体政策达37条之多,触及到很多深层问题,其中不乏创举和突破。以下是部分亮点。 亮点1财政支农力度前所未有 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将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传递出国家鼓励农民种粮食的重要信号,在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目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亮点2突出重点,抓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 多年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抓住了主产区,就稳住了全局。 今后,中央将启动规模宏大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推广良种给予补贴,对主产区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 亮点3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目前大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认识逐渐一致,即要逐步地走向市场。 但问题是,在目前粮价较低的情况下放开粮食市场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怎么办?中央经过认真考虑,提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从现有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不少于1/3用来直接补贴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现有的粮食风险基金约302亿元,即拿出不少于100亿元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非粮食主产区也有粮食风险基金,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对此,国务院也将研究出台专项文件。 亮点4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件强调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尚属首次。 此外,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成为重要的战略考虑。 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员工有46.5%是农业户口,目前这个比重还在继续提高。即使使用2000年的数据,在服务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也已占到52%,加工制造业中超过60%,建筑业尤其是建筑工人占79.8%。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亮点5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已转移了1.3亿农村劳动力。 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不论所有制,不论规模大小,只要企业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就应该促其发展。 亮点6征地制度改革引人注目 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征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事实上基本没有区分。 其后果至少有三: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形式强制征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政府变相成为经营主体后,背离了其职能,对土地的管理陷入盲区。 因此,无论对于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是对于政府职能转变,这次征地制度改革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亮点7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作出硬性规定 文件明确了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义务,要求其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动作,是一个新的创举。 亮点8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农业税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农业特产税。减负也是增收,预计这两项加在一起,可以让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 二是加快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包括基层机构精简、人员精简、农村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合理利用等。 -新闻背景三农问题的六个一号文件 本报综合报道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至今已经历26年风雨。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六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一号文件 1982年1月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一号文件 1983年1月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第三个一号文件 1984年1月 《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第四个一号文件 1985年1月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文件的中心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第五个一号文件 1986年1月 《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文件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六个一号文件 2004年1月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