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谁在唱衰中国石油?专家称海外媒体别有用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 16:25 南方周末

  我一直怀疑海外的一些媒体有“油托’之嫌。每当国际油价高耸的时候,就大肆渲染中国石油形势如何危险,好像中国不在这个价位上出手“接单”就是天大的罪过或者失误。

  别小看中国人对国际资源价格的影响能力。人人都知道“诸葛一生惟谨慎”,所以他就有机会上演“空城计”。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看,要讨论的恐怕不是什么“石油基金”,而是“石油金融”。

  谁在唱衰中国石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陈淮博士就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答本报记者问

  本报记者余力

  海外的一些媒体有“油托”之嫌

  南方周末:外电报道:中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几乎为零。这一表述是否准确?中国的战略储备工作是否已进入操作程序?

  陈淮: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时间表是不会公开告诉市场的。中国人没傻到那种地步。有谁会在一个竞价市场上公开告诉卖方你打算“势在必得”?

  一年多前英国政府抛售黄金而提前宣布,那是戏弄投机者的把戏,真实意图是试图干预已不能真实反映黄金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影响英镑的国际地位。

  中国古代有两个成语,一个叫“增兵减灶”,一个叫“减兵增灶”。这两个成语所说的,都是兵家战史上的成功范例。商场如战场,“兵不厌诈”的道理也同样适用。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我想,“减灶未必未增兵”吧。

  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早在两年前的2001年3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就已经明确写入了“十五”计划中,并公开向全世界发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这个中长期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这个决策的效力我想无需太多评论。

  我一直怀疑海外的一些媒体有“油托”之嫌。每当国际油价高耸的时候,就有很强的声音大肆渲染石油如何短缺,中国石油形势如何危硷,好像中国不在这个价位上出手“接单”就是天大的罪过或者失误。

  这些声音很让我们联想起中国股市上一些著名的“股评”舆论。1997年上半年,“深发展”涨到了40多元的价位,市场上听到的是“什么时候买深发展都是对的,什么时候卖深发展都是错的”的声音;2001年,“亿安科技”涨过100元的价位时,市场上听到的是“股价过百,上涨空间已被无限打开”的声音。其结果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外电”的准确性我们在2000年第三季度时已经领教过了。那时国际油价上涨到36至37美元一桶,欧洲的电视台把出租车司机、渔民抗议示威的画面演给全世界看,美国说自己已经动用战略储备了,日本也站出来说日本的储备还应当增仓。结果是从2000年末开始到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油价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

  我从未听说过有“几乎对立”的不同观点

  南方周末:关于中国是否存在石油、天然气短缺的问题,石油系统和非石油系统有着几乎对立的观点。地质科学院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中国天然气资源明显短缺,2020年,中国70%的石油、50%的天然气将依靠进口。而石油系统则认为,上述结论是建立在已探明储量基础之上的,而实际储量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而且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处于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短缺之说并不成立。您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

  陈淮:我想,在您的提问中首先得辩清一个前提:我们需要讨论,究竟是在当前市场上是否存在石油、天然气短缺问题,还是在未来长期发展中是否存在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是否“卖不出去”的真实性姑且不论,即或有,那也只是在短期市场上的供求表现,和后备资源是否短缺无关。我们得问,仅仅是中国自产的天然气卖不出去还是在中国市场上所有供给者的天然气都卖不出去;是在什么价位上卖不出去,是比媒炭或其他一次能源的替代价格更高还是更低的价格卖不出去;是在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下卖不出去等。

  中国能源的后备资源严重短缺是一个无需争论、无需讳言的事实。不仅油、缺资源,目前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70%比重的煤炭也同样短缺。调查资料显示,我们媒炭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89.8吨,世界平均水平是162.5吨,美国是876.4吨;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2.6吨,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吨,美国是13.1吨;我国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1074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是24796立方米,美国是16843立方米。

  人们所掌握的数据可能有所不同,但对这样一个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我从未听说过有“几乎对立”的不同观点,包括石油系统的专家。“九五”计划期间是我国在资源勘探开发上投入力度最大的一段时期,也是探明成果最大的一个五年计划。上述数据是截至2000年末的数据。2000年正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因此,动态的“探明储量”变化不足以动摇这个基本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共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曾明确提出:“我国石油后备资源不足,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不相适应,必须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

  能源战略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有争论、有不同声音并没什么可奇怪的。美国布什总统上台不久就在2001年月宣布了他的“新能源计划(new energy plan)。当时我恰好在纽约石油期货交易市场考察。但美国政府的这个决策并不妨碍美国的学者和社会舆论至今仍对是否开发阿拉斯加的石油有很大争论。

  关于进口与自产

  南方周末:基于对现实的判断不同,政策建议也有明显不同:地质科学院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应最大限度地分享境外资源。国外的评论则更直接:“少采多买”。而石油系统则坚持,由于中国并不具备左右国外资源的能力,为国家安全考虑,保持合理的开发与进口比例是必要的。以石油为例是50%,50%已经很高。您的观点如何?

  陈淮:我看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分享海外资源本身就是维护能源安全的基本措施之一。早在2000年时中央就明确决策,“从战略安全考虑,要‘走上去’,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实施进口多元化”。另一方面,为保证能源安全,石油产业需要保持很多重要的比例关系。例如后备资源与生产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自产与进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各进口来源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这在各国皆然。

  最近几年,中国每年在进口石油的同时也出口大量石油。除了油品调剂的意义外,这本身也是保持一种多元化供给结构的措施。日本每年都从中国进口一定量的石油,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持来源结构的多元化。保持合理比例关系是人们早就知道的常识。

  说“不矛盾”不仅因为这两种观点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而且据我所知,石油系统在过去几年中大声呼吁的也是更多利用海外资源、海外市场,而不是相反。在过去几年国际油价反复波动过程中,“中石油”就曾多次提出,不仅要利用海外资源,而且要利用海外市场;国家只需向企业提出供给要求,自产和进口之间比例关系让企业根据国际市场机会自行调整。而且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石油系统,包括在国内拥有最大量勘探开发能力的“中石油”,也是非常积极地推进“走出去”战略的。2002年“中石油”在海外获取的“份额油”大约可达850万吨。“中海油”也异军突起,不仅实现了国内“登陆”,而且实现了海外“登陆”,可获取大约350万吨“份额油”。

  进口与自产之间应当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但这个比例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肯定是随着外部市场价格、国内一次能源供给结构、需求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变化的。而且每年的匡算比例也不会拿到报纸上去说。“传媒若报江东缺箭,孔明安可草船借矢”?

  你可以知道明年中国大约需要多少油,自产能力是多少吨,但你不可能知道中国明年打算买多少油。而且一次能源也是一个互相替代性很强的构成。焉加“电动汽车”这个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技术难题不被中国人攻破?

  此外,也别小看中国人对国际资源价格的影响能力。假如中国明天宣布要建10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你说对国际石油价格有没有影响?对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石油需求预期有没有影响?虚虚实实才是安全。人人都知道“诸葛一生惟谨慎”,所以他就有机会上演“空城计”。

  “石油基金”还是“石油金融”

  南方周末:国内曾有报道,指中国曾有意建立石油基金,规模是100亿美元,主要用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但有传言,这一计划被迫搁置,原因是中国缺乏合格的国际期货交易人才。您怎么看待?

  陈淮:这个问题中恐怕只有一点信息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中国缺乏有足够经验的国际期货交易人才。但这一点不可能构成中国是否参与国际期货币场的根本决策依据。

  因为从制度因素说,雇外国籍的交易员未必不可控制,中国籍的交易员也并非不可被对方收买。进一步说,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不大规模参与,永远也有不了合格的交易人才。

  目前,媒体上对中国石油安全措施的报道实际上太过偏狭。例如动不动就“炒”石油战略储备。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至少包括六个层次,战略储备只是其中之一。这六个层次,一是在技术进步基础上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减少对油气的依赖。譬如煤炭的气化、液化利用,继续开发核电等。二是建立资源储备,譬如封存部分已探明储量,恢复和保持生产能力与后备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即“采储比”。三是建立战略储备;四是逐步建立需求大户的企业义务储备。五是发育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譬如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者远期合约交易制度。六是建立期货储备,譬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币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等。中国已经做了和正在做什么,对照这样六个层次,从公开新闻中就不难找出对应的事件。

  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上新增需求的主要来源国,中国肯定要去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国际油价主要是在期货市场上形成的。中国不可能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决定的交易价格。这个前景本身也无需置疑。不仅要参与套期保值,而且要通过相当规模的持仓影响价格形成。

  但“石油基金”、“100亿美元”等说法则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石油期货市场作为一个风险市场,对垒双方比的就是资金量和授信能力。没有一个参与者会把自己的资金“底数”告诉对方。索罗斯要是知道香港政府保持联系汇率的决心,他1997年就不会去袭击香港股市了。在风险市场上,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背后都有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仅靠100亿美元建仓,是很容易被人恶意打穿的。所谓的“石油基金”是一个市场化的基金还是一个政策性的基金?至少我没听说过类似的讨论,也就无从对“有意”和“搁置”发表评论。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看,要讨论的恐怕不是什么“石油基金”,而是“石油金融”。中国到2002年底的外汇储备近2800亿美元,居世男第二位。由于存在着国际汇率风险,这个外汇储备本身就有一个安全构成的问题。一个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石油安全合并考虑,把石油期货仓单机为一种国际货币。加入外汇安全的构成。因为不论是储备实物形态的石油还是储备石油期货仓单,都和储备外汇量等义的。但这只是战略思路,不等干具体决策与实际操作。

  石油供给不是短缺,而是过剩

  南:最近,俄罗斯安加尔斯克通往中国大庆的输油管计划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即将开始。这两个事件是否都会对中国石油战略产生实质性的长远影响?

  陈:中国的石油战略是出于对自身安全考虑的战略,不是出于这个世界上谁对谁开战的考虑。中国也不是今天才知道这个世界有局部战争的危险存在的。二战后的50余年中,世界上的各种冲突有过消停的时候么?

  具有新闻敏感性的记者应当知道,在过去一到两年中,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并非只有对伊开战一件。俄罗斯作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已经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无法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巴拿马运河提价12%,委内瑞拉两次政治危机(一次总统政变,一次工人罢工),中东的巴、以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对油价的影响都并不比对伊开战小。但所有这些因素都只是影响油价的短期因素。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供给能力不是短缺,而是过剩。这才是影响油价的长期因素。希望舆论媒体能向社会传达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最近若干年来,人们听得最多的消息是石油输出国主动增产或减产以调节油价的消息。当石油输出国组织还可以用增、减产来影响油价,也就是全世界的石油供求关系仍主要受供给政策影响的时候,这个世界并不缺油。

  假如人们经常听到的消息发生了变化,变为美国打算对私人汽车实行汽油配给制度,或者日本政府打算拿出更多钱用于石油代用品的技术开发,也就是这个世界得用需求政策来调整石油的供求关系时,石油短缺才真的到来呢。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窗口

  新浪超炫彩色情人节站 激情体验心跳感觉!
  30M任你邮送相册,免费试用抽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7650 情人节 射雕英雄
 
  新浪精彩短信


情人节彩信传情!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林志炫] 单身情歌
[黄品源] 简单情歌
[莫文蔚] 电台情歌
[和弦] Butterfly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新浪商城推荐
IBM笔记本电脑
  • IBM T30-I9C
  • IBM T30-86C
  •   给最爱的他
  • 登喜路红瓶香水
  • 征服者性感香水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