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国慧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月度统计,11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8.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
整体上看,在依托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中,8.57万亿元无疑是个潜在的 巨大资源,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力量。但从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功能方面看,又该如何看待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呢?
人均储蓄存款并不高
单独看,8.57万亿元的确是个非常大的数额,它超过了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含外资机构)16.86万亿元余额的一半,可以买下我国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还可以维持我国人民近两年的消费。
其实,在支撑这一巨大数额的背后是我国接近13亿的人口。首都经贸大学戚聿东教授说,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虽然达到8.57万亿元,但人均储蓄额才6000多元,不仅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与同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人均存款额也不高。
不仅如此,8万多亿元居民储蓄在城乡、在不同收入人群中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估计,即占人口20%的人拥有储蓄存款的80%,这最富有的20%的人群人均储蓄存款也就2.5万多元,其余80%的人均储蓄存款只有1550多元,户均不到5000元。因此,对大多数居民来说,手中的储蓄存款用来应付日常急需都会捉襟见肘,收入中一部分也只好不断地用来增加储蓄存款。
目前,我国人均GDP刚刚迈入800美元,居民的收入和储蓄状况不具备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增长的收入只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并且,中国人素来有崇尚节俭的传统,因此,储蓄余额不断增长,储蓄率(储蓄余额/GDP)同亚洲一些国家一样居高不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保障重于投资
据中国人民银行二季度的储户调查,在各项储蓄项目的中,选择首位人数的比例分别是:子女教育费占19.8%、养老占13.6%、买(建)房或装修占11.9%、防病、失业或意外占1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占10%,而选择“得利息”的低于5%。从中不难看出,居民储蓄的目的主要是追求其安全性和流动性,而把投资获得收益的动机放在了其次位置,储蓄体现出一种保障功能。
事实上,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人们牺牲以当前消费来保证未来消费的情况越来越多。诸如住房、子女上学、医疗保健、退休养老等等,个人负担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相应地,占储蓄账户总数80%的低收入居民,只能通过增加储蓄来预防未来收入变化的不确定性。
居民通过增加储蓄以达到增强生活保障的目的,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目前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真正适合普通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并不多。近10年来,尽管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加快,但是相对于更快增长的老百姓的“钱袋子”来说,能满足他们投资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目前,投资股票的渠道固然畅通,多数居民还是经受不起高风险的风吹浪打;各种债券利率虽然较高,但受发行时间、流通性、变现性等因素限制,居民购买债券所占比例仍较低;面对黄金外汇市场的潮涨潮落,老百姓只好隔岸观火;对于币邮卡市场,也总觉得难成气候;而涉及到古玩字画,普通老百姓则难以问津。于是,“存取自由”的储蓄存款,尽管获利甚微,恰恰迎合大众百姓在保障和投资两方面的心理需要。
为投资理财扫盲
清华大学金融系特聘教授周国富说,投资价值从来都是一个以风险为参照物的相对概念,任何投资都遵循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原理。因此,居民在尝试分流储蓄作其它的投资选择过程中,风险是时刻相伴的。在金融系统和金融品种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惟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市场参与者才有机会充分利用大量复杂的财经信息作出明智的判断和进行最有效的投资选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就曾用一句在美国投资界流行的名言告诫民众:无知而大胆的人容易失去资本,无知而谨慎的人则容易失去机会。
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很多投资品种是新推出的,一般居民普遍缺乏相关的财经知识和投资技能,再加上政府对新兴市场的监管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无形中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性。有关专家指出,在投资者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盲目鼓励居民分流储蓄,去作其它的投资选择,是不现实的,同时也会因居民放弃储蓄的保障功能,导致投资风险,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