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主席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矛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当前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也就是说,再就业问题作为就业问题的焦点而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当务之急,但整体社会就业问题则将作为更普遍、更深刻的问题而长期存在。
在论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时,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五个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包括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扩大就业的关系。通观这五个关系的提出和江泽民主席对各个关系的具体分析,我们就不难体会到,每一对关系中都隐含着一定的矛盾,每一对关系的正确处理和矛盾的化解,都需要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智慧、谨慎决策和艰苦努力。我国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不但将长期存在,而且过去的或他人的经验和理论的教条都无法为我国的就业问题提供现成的方案,面对中国的具体矛盾和具体关系,必须寻找独特的解决之道。
计划经济曾经被认为是能够对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体制,但几十年的经验证明,低效的全民就业不但不能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在发挥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后,还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了社会发展的必须,却又造成当前特殊的矛盾。作为就业问题中的焦点问题,再就业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而按照自由经济的理论,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也应交由市场之手进行自由配置,逐渐达至供需的动态平衡。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将2000多万曾有历史贡献,而在年龄、素质、技能方面却又处于弱势的下岗失业人员交由市场进行“自由选择”,则很可能不但在道义上无法对历史问题尽责,还将埋下社会隐患。而如果这一迫切的焦点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那么未来每年大批的新增需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又如何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如何能够顺利地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在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之间找到有效的结合点,中国的就业问题将很难解决。
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支持国有企业“减员”以“增效”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承受能力,在解决好城镇就业问题的同时不能拒绝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如此错综而微妙的关系都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出现,而单纯依靠市场之力又绝难一一妥善解决。发挥制度的优势,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促进作用,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江泽民主席提出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
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