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陆磊/文
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一司司长唐双宁近日指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不良贷款率15%的目标具有现实可能性,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化解不良贷款的政策措施。
在各方关注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抓降问题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金融工 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意味、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性的核心环节。
截至2001年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总额约为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去17650亿元,占全部不良资产的60%以上,占GDP的18.4%。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已经直接危及国家的金融稳定。抓降涉及利益冲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对其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问题的认识,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才能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
当前的不良资产清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或一般意义上的体制问题,而是涉及社会各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体现的是在体制转轨中信贷管理层面的利益冲突,即原有的视信贷为免费资源、视金融部门为唐僧肉的债务人与预算日益硬化的银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因此,不良贷款清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既得利益集团的侵犯,既得利益阶层的反弹和由此导致的交易链的断裂(银行因债务人信用不佳而拒绝交易,信贷集中或萎缩)是当前清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多样。一是改革成本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累积。中央对金融机构的支配权导致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在事实上不可能分离。国有银行债转股、西部开发融资、支持国债等项目,实际上相当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为中央融资。
二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在规范性融资来源无法满足需要时,会倾向于干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在权利-责任不对称下,政府对经济决策失误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而银行因此造成的损失则是巨大的,可靠资料表明银行因此造成的不良资产占其不良资产总额的1/3。
银行内部管理问题、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借贷人逃废银行债务情况严重,也造成了不良贷款的增加。一段时间以来,银行与外部债务人的关系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规范,在信贷交易中,债务人总是处于支配地位,银行债权人权益反倒没有有效保障。债务人在信贷交易合同订立和执行中具备买方优势,信贷交易成为不公平交易,这通常体现为行政干预、关联交易甚至直接的党政部门贷款,金融部门催收难度很大。
在不良资产的法律纠纷处理上,法律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实际的执行,债权人也没有积极性贯彻信贷管理规则,造成原本十分清晰的规章制度条文无法落实。由此,导致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务,把信贷交易看成是一次性交易而非连续性交易,欺骗一次足以享受一生,造成全社会信用危机问题。
根据人民银行对浙江温州、黑龙江黑河、湖南张家界、湖南常德等四个城市2001年底的逃废银行债务情况调查看,在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企业信用制度因素、银行信贷制度因素和国家政策因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29%和19%。某基层行就不良贷款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不准备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或悬空银行债务的,约占24%;企业还款态度不积极、拖欠债务的,约占36%;有一定的信用观念、强调暂时无力还款的,约占40%。从全国的情况看,根据保守估计,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在2000年底认定逃废债务企业3万户,金额为1850亿元。建立完善黑名单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在2005年实现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到15%的基本目标。
就目标而言,降低不良贷款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不良贷款增幅下降;第二阶段,实现不良贷款净下降;第三阶段,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衔接,争取三到五年时间达到15%的监管要求。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争取尽快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前两个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截至2001年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出现双下降:余额比年初下降907亿元,比率为25.36%,下降3.81个百分点。
在抓降第三阶段突破口的选取上,一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AMC)模式”突击化解不良贷款存量;二是通过“权责对称安排”渐进化解不良资产增量。相对而言,增量化解才是稳定公众(存款人)预期、维持金融秩序的根本,是长治久安之道。即使庞大的不良贷款存量化解之后也是如此。
从存量化解看,对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通过拍卖、合资、重组,到2001年底已处置不良资产1707亿元,收回现金357.7亿元;拟定债转股企业580户,完成569户,金额3951亿元。另有513户企业债转股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准,涉及金额324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引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提出了国内外投资者按市场原则购买不良资产的办法。
在增量化解上,主要还是要依靠体制改革,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对称安排,避免银行管理人员和债务人的道德风险。首先,建立并完善黑名单制度,提高银行对债务人的干预度。通过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并实行全国联网,尽可能避免信用危机。
其次,建立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破产制度,将债务人及相关人员在破产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及阻碍破产程序公正、迅速进行的行为视为犯罪,提高逃废债务的成本。
此外,就是落实无限和有限连带责任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的积极介入机制,联合司法当局解决债务诈骗。最后,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边界,避免银行对不良贷款成因寻求借口。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