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专家们预测,“入世”后的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有可能由“北粮南运”演变为“南进(口)北出(口)”。
中国目前的粮食流通格局是北粮南运,南方销区的粮食供给主要依赖于北方产区,但是“入世”以后,中国的粮食产业将参与全球化经济。专家们认为,“入世”以后,对中国粮食冲击最大的,首先是玉米,其次是小麦、大米和植物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粮食供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出现总体平衡、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与此相伴的是,国内的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递增,其中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到50%。
国家粮食局研究员、粮食专家丁声俊认为,就玉米而言,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北方多的玉米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市场,而南方要从国外进口,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丁声俊说,其一,因为南方近海,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有地缘优势。而从东北把玉米运到南方,其运输的损耗比较大;其二,东北生产区的玉米水分、杂质比较高,赶不上国外的玉米质量,所以南方商家更喜欢进口玉米。
但有专家认为,也有可能出现南方进口来了,北方出口受阻,形成“南进北不出”两头受压的困境,这将给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带来很大压力。
中谷集团东北粮油有限公司策划营销部经理郑春风认为,“南进北不出”具体来看有几种情况,其一,入世后,由于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不再对出口粮食给予补贴,因此,从国内玉米成本来看,出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其二,入世以后,从中国的实际需求来看,只要国内玉米年产量不低于1.05亿吨,至少几年内每年从美国大量进口300万到500万吨玉米的猜想很难成为现实。因为中国“不出反进”,将对抬高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国内一些企业想盼望着通过进口而大量获得廉价玉米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
专家们认为,入世后,制约粮食流通格局演变的根本因素还是中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而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二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地降低成本。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