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到APEC系列会议,新世纪的第一年,上海再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为了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宾客,上海作了周到而细致的准备,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一个台阶,充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和新的风貌。现在,人们关心的是,即将成为焦点的上海准备好了吗?
从建筑到环境:适宜居住的上海不光有摩天大厦
这几天,许多上海人惊讶地发现,他们几乎天天走的道路已经变了模样。国庆前夕,包括南京西路、北京东路等繁华路段在内的市中心10条道路整修一新,人行道铺上了彩色地砖,马路两边换上了新式护栏,连道路架空线也被埋入地下。至此,上海已经完成了126条道路的改建。细心的上海人,连高架道上的伸缩缝都作了改进,让行驶在上面的汽车尽量减少颠簸感。
这仅仅是准备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今年,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安排建设43个项目,当年投资将达487亿元。其中,直接与APEC会议配套的有五大工程:上海科技城、浦东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国际新闻中心、浦东国际机场专机坪和沪青平高速公路入城段。目前这些工程都全面竣工,并基本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
城市“硬件”设施的改变,是每个人有目共睹的。然而,上海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几乎每个新近到上海的人都能察觉到。20世纪末,城市建设方面的日新月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得意之笔”。数千幢高楼拔地而起,高架、隧道、大桥等组成的立体城市交通网基本建成,这些都曾让上海赢得了数不清的赞誉。然而,近年来,上海市的决策层在一如既往推进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多地开始强调软环境的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指出:“要下决心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城市,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居更佳。”市长徐匡迪为此疾呼:“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海就不能真正确立起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
这一切,都明确无误地传递了一个信号:上海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在基本还清历史欠账、完成构建城市功能的基本框架后,正从前几年的铺路造桥盖楼转向“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从大规模的硬件建设转向同样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建设。仅仅几年时间,30多个苍翠的新公园跃入眼帘,上百条“赤膊马路”穿上了绿衣,10万株大树入植申城,近亿平方米公共绿地摊铺城乡。前不久,上海还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建成了数片面积过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绿地: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60万平方米的黄兴公园……
上海的环境变化,当然不止于此。由于近年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市区90万只煤球炉和1万多只大烟囱成为历史,空气质量大大改观。上海环境监测中心的统计显示,上海去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288天,已占到全年的78.9%。而长期困扰上海人的苏州河,去年底其干流也已基本消除了黑臭。再过几天,每个参加APEC会议的中外宾客都会有一个发现:上海绝非“水泥森林”,而是一座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
从临时突击到举重若轻:高效有序的上海如一盘走顺的“棋局”
初秋的上海,迎接APEC会议的气氛渐浓。城市里醒目的建筑物上、车流不息的高架路两侧,随处可见APEC的巨幅宣传画;各大媒体上,关于APEC的报道越来越密集;公共汽车站上,一批新型英汉双语乘客问询系统已准备就绪。与历年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一样,只需走进这座城市,就能感受到“大赛”将临的气氛。
然而,不少上海人还是感受到了一些明显的不同。5年前,第一届“上海五国”首脑会议在上海举行。为了在国宾车道两边增添一些绿色,上海临时动员上万名园林工人,突击补上了数十万盆植物和鲜花。而这一次,这类突击活动几乎看不到了。上海迎接APEC会议,似乎少了些以往大型活动前特有的赶抢气氛,其周密的筹备工作,更多地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沉着感。
其实,在这种无形的变化背后,是上海城市管理基本思路的重大改变。用市建委主任张惠民的话来说,上海这座大城市的管理,正在由突击型管理向长效型管理转变。正是由于加强了日常管理,使得APEC会议这样的重大活动来临时,依然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去年年底,上海人熟悉的几顶“大盖帽”不见了。原来,环卫、环保等执法部门的9顶“大盖帽”,被合并为一顶──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察大队。这是一次大胆尝试,改变了上海市区城市管理执法“政出多门”的局面,变多个执法主体、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使城市管理更有序。
在不少人看来,几顶“大盖帽”的分分合合,也许算不得什么大事,但这却是建立城市依法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进而实现长效管理。目前,上海的城市管理,已开始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1997年至今,上海共颁布了建管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6件、政府规章31件,两项合计占全市同期出台法规规章的22.5%。一个覆盖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框架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建立市民参与机制,努力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眼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是迎接APEC会议的“重头戏”。为不使整治工作流于形式,上海加大了监督力度,通过市容环卫投诉中心,接受广大老百姓的监督。此外,还组建了市民寻访团、老工人“啄木鸟”检查队等,进行事前不打招呼的不定期寻查,使市容环卫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有人说,如今的上海就像一盘走顺的“棋局”,诸事尽在掌握之中。APEC会议前夕,上海拥有足够的热闹气氛,却没了往昔大型活动前全民动员的忙乱。正是由于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依法管理城市的长效机制,才使得上海这一城市得以举重若轻,正常运作。
从有形到无形:内涵丰富的上海将给人留下长远的回味
大凡到过上海的人,都会去看一眼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建成七八年来,它们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然而,APEC会议来临前再看双桥,许多人却有些不敢认了:杨浦大桥通体涂上了亮丽的绛红色,大桥的256根斜拉索采用白色新型包装材料进行装饰。而相距不远的南浦大桥则涂上了银白色,在阳光下显得分外整洁壮观。
大会将临,经过一番梳妆打扮,上海就像一座“新城”。五彩的街道、新建的现代化建筑、涂装一新的高架道路、一片片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的绿地,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种种新变化都让人陶醉。与此同时,上海又是怀旧的。其实,只需看看外滩、南京路和衡山路,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上海市中心还能看到许多写满历史沧桑的老房子,即便在寸土寸金的地带,也会得到完好保留。在外滩,华美的灯光下,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和谐相处,互彰其长。入夜,走在市区西南角洁净的衡山路上,望着周围别致的酒吧、旧貌未改的老别墅、造型奇巧的霓虹灯,老上海和新上海仿佛在刹那间融合。
在上海的决策层看来,一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不仅要有漂亮的建筑、宜人的环境、充满活力的经济,还需要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思路,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上海近年的城市建设中。在繁华的徐家汇,最近建成了一块7万平方米的绿地。但是,在一片绿意里,却有一根红色烟囱引人注目。许多人或许不知道,这是特意保留的。因为这片绿地原来的“主人”,是有着72年历史的大中华橡胶厂,被视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徐汇区建委看来,保留一根烟囱,就是保存了一段历史,为这个繁华的商业中心注入了丰富的“意识流”。
在上海,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在中共“一大”会址旁边,在众多高层建筑的映衬下,一幢幢极具上海里弄特色的石库门建筑尤为显眼。以前,曾有近4000户居民、156家单位挤在这块不足6万平方米的地块上,一份“老上海”特有的情调,被淹没在嘈杂之中。去年,经过一番“整旧如旧”的改造,使上海滩的石库门风情得到完整保留。现在漫步这片以“新天地”命名的弄堂,别有一番特殊的情趣。
一座一流的城市是需要灵气的。这种灵气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每个上海人的身上。从去年起,上海就在市民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APEC的学习培训活动。市旅游委编写了迎APEC《旅游服务礼仪》一书,对全市旅游行业20个岗位的服务规范作出具体规定;公交、出租汽车等行业,广泛开展了学习英语100句活动;参加APEC会议志愿者工作,更是成了申城青年的一大“时尚”……
现在的上海,不仅有时尚的现代化建筑,更有明显改善的城市环境、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整体素质日益提高的市民。在此前召开的APEC系列会议中,上海已受到海内外与会者交口称赞。经过这几年多次大型会议和活动的磨练,上海已有充分把握成为历届APEC会议东道主中的佼佼者。而对上海来说,现在所做的种种努力,应当不仅仅是为了一次会议,更是为了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未来。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