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自救:消灭老板时代的老板“充电”运动

2001年07月27日 12:21  科学投资 

  老板们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

  有人总结巨人失败的原因,说史玉柱[微博]连“流动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都不懂,把所有流动资金都投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所以,史玉柱的失败是一件必然的事情;记者前不久趁姜伟在北京拍卖他的“热毒平”的时候,也问过姜伟:“有人总结沈阳飞龙失败的原因,说是因为你不懂‘产品的生命周期’,一个延生护宝口服液一卖10年都不换,旧的产品生命周期到了,新的产品又接续不上来,所以,你的失败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你怎么看?”姜伟叹了一声叹息。也许正是为了弄懂“流动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弄懂“产品的生命周期”之类的道理吧,自去年以来,每到周末,在广州白云机场都会出现三五成群的企业老板搭机北飞。他们到北京的目的,不是为了谈生意,为了游山玩水,为了风花雪月。他们到北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上课、听讲座、充电,进行自我投资,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张石洋也是一位趁周末从珠三角飞来北京充电的老板。这位家资百万,已在珠三角地区拥有三间小工厂的28岁的年轻人说,自己利用周末飞到北京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些现代管理知识和营销技巧,为今后能把事业做得更大些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据记者了解,在这些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忙着充电的老板中,抱着张石洋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老板是因为自己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

  从记者的调查看,不仅是广州的老板在忙着充电,目前全国各地的老板好像都在忙着充电。去年10月,浙江海门市委在中央党校争取到为本市私营业主举办经济理论培训班的消息甫经传出,报名者就几乎挤破门槛。海门三星[微博]镇的陈老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人还在南非。他一个越洋长途打过来,让家人赶紧给自己报名,随后放下南非的生意,直飞北京,参加了当期培训。而当2001年1月清华大学和美国哈佛商学院在北京嘉里中心联合举办“网络时代的管理高层经理研修班”时,一些老板为了报上名,甚至不惜绕道美国去走后门,原本只计划招收65名学员的培训班,报名者竟多达200多名,5天2万多元的高昂学费,根本没有让这些财大气粗的老板皱一皱眉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国有企业老板,民企老板似乎更热衷于充电学习。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在最近两三年中,有71%的民企老板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再学习。这些民企老板通过考察或参加专项研讨会、业余时间系统自学、边工作边参加函授学习、听讲座、参加短期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等形式给自己充电,另外还有3.9%的民企老板参加过脱产学习。记者在有关院校看到,每到周末,都会有一些开着宝马、奔驰、奥迪A6的人出现在校园里。这些都是来上课充电的老板。而在所有充电者之中,山东华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苏寿堂大概要算是走得最远的一位。这位年届半百、从一个山村维修站起家的农民企业家,通过持续的充电学习,目前已经拿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头衔。

  像缺钙一样缺管理,像补钙一样补管理

  “背起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坐进教室的老板们都在学些什么,这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据调查,在老板们最热衷的科目中,企业管理以97.5%高居榜首,此外,市场营销(63.4%)、法律法规(51.8%)、财务管理(35.1%)、金融投资(28.9%)等也都是老板们心目中的重中之重。记者在北大采访,了解到北大“企业家特训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资本运营、企业家学等等。这些也几乎是现在绝大多数MBA课程班、“老板班”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企业家的现场指导,清除学员脑子里不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这是很多培训学校和培训班老师对记者的说法。

  北大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金志峰表示,他们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就是要给学员“换脑筋”,“在给学员‘换脑筋’的同时,再辅以实战技巧的教学和现场参观访问,使学员的工商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北大第三届“企业家特训班”学员、北京迅通达科贸公司总经理李小华说,学习的效果还不错:“经过在北大‘企业家特训班’的学习,自己至少有三点收获;学到了一些新知识;解决了企业运营中的一些问题;交到了一些朋友。”更为重要的是,李小华说,“由于工作繁忙,自己本已丢下书本十几年,经过在北大‘企业家特训班’的学习,自己又重新拣起了书本。”李对北大“企业家特训班”的拓展训练印象尤为深刻。她认为这种拓展训练很好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团队精神。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李不止一次强调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来自广州的张石洋在北京多所著名大学都赶过场,充过电。他认为,经过在北京的充电学习,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们同学中有很多都是成功人士,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张石洋认为,在北京的学习经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对自己管理模式的改良都大有裨益,“以前只知道埋头做,对不对不知道,做对了不知道对在哪儿,做错了不知道错在哪儿,现在好了一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北京的充电学习。”张石洋觉得通过在北京的充电学习,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我觉得自己不只是一个管理三间小工厂的材料。我觉得我将来还可以做一点更大的事业。”

  民企老板再一次走到了国企老板们的前面

  热衷于充电的老板中,民企老板占了绝大多数,这与近2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淘汰率过高不无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1998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表明,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营企业能够生存下来的只占总数的20%至30%,傻子瓜子、三株药业、沈阳飞龙、巨人集团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民营企业,都已经“明星”变“流星”。大名鼎鼎的年广久、吴炳新、姜伟、史玉柱,现在更多是以反面教材的面目,出现在教科书和人们的言谈话语中。

  有人总结我国民营企业“发家史”,说有“四子”: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二代老板靠路子;第三代老板靠票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经济学家钟朋荣提出“空子论”,认为近20年来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市场空子很多;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政策空子很多;新旧体制转轨,体制空子很多;投资者不成熟,造市取胜的空子很多;消费者不成熟,造名取胜甚至造假取胜的空子很多。现在看来,“空子”的存在曾经为我们批量制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大量“明星”,现在随着“空子“的被填补,又在为我们批量消灭着这些明星。中国民营企业“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年,虽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也有自身的原因。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有相当一批人先天不足,文化不高,素质偏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表明,在合资企业中71%以上的领导者拥有大学和大学以上学历,在股份制企业中有34%的领导者拥有大学和大学以上学历,而在民营企业中只有9%的领导者拥有大学和大学以上学历。专家认为,企业家受教育的程度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民营企业经营业绩的大起大落与我国的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对稳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由于学历低,一些民企老板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技巧和经营管理方法,使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屡屡处于不利地位。新经济浪潮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趋势,使得民企老板的再学习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也是近两年来以民企老板为主要号召对象的各种各样的“老板班”、“MBA”班层出不穷的原因。另一方面,一些民企老板虽然读过大学,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但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所学课程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知识结构老化,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营的要求。他们急需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观念的更新,这些民营企业老板也是充电的热衷参与者。

  北京迅通达科贸公司总经理李小华说,自己就是抱着更新知识结构的目的报名上北大企业家特训班的。说起来,从商的李小华是正宗科班出身,在大学时学的就是商业经济,不过,李是在80年代初上大学的,那时所学的知识,到现在早已成了明日黄花。李认为,以那时候所学的知识来管理现在的企业,很容易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在热衷于充电的老板中,像李小华这样因为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过时,而在百忙之中,毅然选择回炉,“锻炼出新”的人不在少数。在中国的企业家中,还存在着一种所谓的“跛脚鸭”现象。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中国拥有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企业家中,74%的人所学专业为理工农医以及文史哲,具有财经及管理专业学位的人员只占到25%。大多数企业家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管理培训与学习,没有相应的管理知识与技巧,与他们所从事的企业管理工作极不相称。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普遍存着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就拿财务管理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企业管理的根本,从“明星”变“流星”的史玉柱、姜伟,实际都有着高学历,受过大学高等教育,但他们就不懂财务管理,缺乏财务知识。

  史玉柱复出后,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时说:“巨人集团过去一个分公司的经理请吃饭200元钱都要打报告,现在这些我们都不管了。但是,致命的东西要紧紧抓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致命的东西就是现金流。”财务管理对企业是如此重要,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对财务管理却一窍不通。全国工商联曾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

  著名国际金融专家、多伦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顾问丁大卫教授在谈到这一点时感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一个企业家如果对资产、债务管理一窍不通,很难想像他的企业会不短命,会长得很大。”丁教授强调,西方有谚,经济发展“七分靠管理,三分靠技术”。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中,并不缺乏高学历的、学有所成的各方面专家,中国企业真正缺乏的是懂管理的人才。“有人说中关村只有企业,没有产业。为什么中关村只有企业,没有产业?因为中关村有的是技术人才,一个人拥有一两项专门技术就可以拉竿子搞企业,但要将企业做成产业,却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需要管理、营销,而这些却是中关村的技术人才所不擅长的。”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缺了任何一面,都不是有效的货币,都不能进入有效的流通,因为中关村的人才只懂技术,不懂管理,所以中关村只有企业,而没有产业。单纯依靠技术是无法将企业做成产业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新世纪初清华大学和美国哈佛商学院在嘉里中心联合举办“网络时代的管理高层经理研修班”消息传出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有身份的、高学历的总裁、总经理、CEO即使打破脑袋,甚至绕道美国走后门也一定要参加学习了。参加清华与哈佛联合研修班的老板们有不少是苦于自己的企业做不成产业的中关村人士。

  西天取经,新一代老板为转型做准备

  当年台湾经济转型、家族企业转型时期,老一辈企业家热心将下一辈送往海外留学,从海外求得“真经”后,再回来改造自己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内地一些有远见的老一辈民营企业家也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下一代、将自己企业的接班人送往国外,系统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这两位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都已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国外名牌大学深造,周耀庭的儿子周海江业甫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学成归来,又迫不及待地打点行装要赴美国哈佛商学院继续深造。一些年轻的企业家也开始意识到充电的重要。他们觉得在国内难以求取“真经”,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他们暂时收拾起国内缤纷的事业,打起包袱,坚毅西行,就像当年的唐三藏一样,希望从西天取得真经,拯救自己的企业,或使自己的企业更加发展壮大。包括著名的零点调查公司创始人袁岳、以营销策划闻名的博峰营销公司总经理张洵等青年一代企业家中的佼佼者皆已扬帆西渡。

  据了解,像袁岳、张洵这样事业成功后,又放下事业,西渡取经的,目前仅北京地区就有几十位。一些暂未成行的,也在心里打着海外取经的算盘。北京迅通达科贸公司总经理李小华就表示:“自己是没有时间,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到国外好好学习学习。”零点调查公司的袁岳说,自己去国外是要学三个方面的知识:开放式的组织理念;动员各个学科各种领域各个背景的工具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真正的团队精神。出国学习的人更多愿意选择到美国去学习MBA,谈到这一点,丁大卫教授认为那是因为美国的MBA教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系统。丁大卫教授表示,在今天的美国,平均每4个大学毕业生中,就会有一个去读MBA,不少美国人在硕士毕业后,还会接着去读一个MBA学位。MBA课程在美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因为如此,MBA课程好坏成了衡量美国大学好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丁教授认为,到国外,尤其是到美国学习MBA,一是知识的正确性、准确性比较高,二是实用性比较强;相比之下,中国的MBA教育则有些流于空泛,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也不够。就师资力量这一问题,参加过清华和哈佛商学院“网络时代的管理高层经理研修班”的一位学员曾在网上以Haoye的笔名贴过一张帖子,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说一共有三点,其中第二点就是:“清华教授的水平和哈佛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丁大卫教授认为,虽然国外的MBA教学水平比较高,但中国学员到国外学习MBA,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如何将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丁大卫教授认为,不能把这个障碍解决好,美国的MBA学得再好也是白搭。

  记者就此问题还走访了另外一些专家。他们认为,国内企业家,尤其是青年企业精英的这股海外学习潮和充电潮,是有远见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即将加入WTO,经济的全球化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今世界一流企业家对全球化都有一种自觉的追求。美国宝洁公司总裁阿尔茨特说:“市场的全球化,将成为决定21世纪经济增长速度的首要因素。达不到世界标准的企业,将越来越没有希望在地方一级进行竞争。”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全球化呼唤着具有全球化视野、全球化头脑的经理人。

  企业管理专家孟宪忠博士认为,一批全球化经理的崛起并被承认,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成功与强大的标志。经理人有效地开展跨国家和跨文化边界管理的能力,是企业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经营空间变大,国际经营战略创新加速,企业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国际挑战。企业家是否具有现代国际经营的战略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对经理人在国外工作经验进行过一次调查,293名调查对象分别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理人在美国为14%,在欧洲为3%,在日本为1%。专家表示,这个数字要是拿到中国,没有国外工作经验的恐怕要占到95%以上。现在,西渡充电、取经,已经成了弥补没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像万向集团这样的企业,产品早就打入了美国,成为了著名的美国通用公司的定点产品,为了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发展,领导人拥有一定国外学习的背景,拥有一定国外工作的经验,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就显得更为急迫。这也许是鲁冠球送子出国的初衷吧。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